艺术中国

私人博物馆怎能成集资黑洞?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28 18:40:29 | 出版社: 《收藏投资导刊》杂志

文/霍习文

2013年12月,铁岭市人大代表麻德强及妻子程红、儿女、儿媳等涉嫌非法集资被举报,案件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据了解,登记涉案人员400余人,涉案金额上亿元。

麻德强及其家属以高息回报为手段,非法收取公众存款,采取体外循环的方式进行牟利,这基本上是民间非法集资的普遍套路,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在本案中的一个细节却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程红旗下的鹿城博物馆,正是这家博物馆,为麻德强及其家属骗取受害者信任,进而疯狂敛财打开了方便之门。

程红和麻德强的非法自己活动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但起初的知名度较低,仅在亲戚朋友和熟人之间进行,覆盖面较小。2009年,鹿城博物开馆,来自省里市里的领导、专家的参与和合影留念让这个地方的企业家转身一变,一下子拥有了神秘而强大的光环,口口相传的效应让越来越多怀揣着发财梦想的普通群众纵身跃进了这个深不见底的集资黑洞。

在这起案件中,艺术品虽然不是不法分子直接敛财的工具,但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依靠艺术品这件灵幡,麻德强等人取得了来自官方的认可和关注,进而通过利用政府官员的影响力取得了民间投资者的信任。在目前的环境中,政府官员和专家可能并不能和可信度划等号,但绝对具有强大的魔力,正如一条微博所言,人人都恨官僚主义,但人人见了官员都会不由自主的站起来。“省里、市里、县里都来领导了,老百姓就开始都相信他们了”,一位事业单位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是最好的印证。

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弘扬精神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入注文化市场对于地方官员而言成为一项不错的政绩工程,既能提高执政业绩,又能彰显领导个人品味,鹿城博物馆这样的项目自然招的地方官员的喜欢。艺术品定价模糊,隐蔽性强的特点也为部分腐败官员谋取个人利益提供了空间,近些年,艺术品逐渐成为官员索贿受贿的新方式,轰动一时的文强案中,涉案的360万元字画最终并未认定,原因就在于对字画的真伪和价值没有统一和权威的认定标准,同样的例子还有北京原西城区法院院长郭生贵,检方指控他收受的三幅价值昂贵的名人字画最终也没有认定。同时,利用艺术品行贿的方式也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例如行贿者精心安排后,带贪官去古玩店“闲逛”时低价买了个被认为是赝品的古玩回来,后来一鉴定,发现是真品,于是,该贪官“捡漏”大赚了一笔。隐蔽性强,收益性高,低风险却高收益,艺术品市场成为腐败的新温床成为理所当然。

而专家和艺术家在这个利益链条上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可忽视。以博物馆为例,截止2009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就达到了2900家,其中国营的博物馆占比接近九成,同我国日渐繁荣的艺术品市场不同,国营博物馆虽然近年来享受到了更好的政策支持,但相比之下还是缺钱少粮的状态,艺术品拍卖市场难觅国营博物馆的踪影就是一个明证。对于那些皓首穷经的专家学者而言,守着价值难以估量的艺术品却籍籍无名显然并不是令人满意的结果。和商业结合,走向市场,挖掘自身价值的蠢蠢之心成为商家们假道灭虢的切入点。更不用提那些滥竽充数,纯粹为了金钱而冒充文物专家,艺术品大师的群体了。2011年,北京燕山华尔森实业集团法人谢根荣委托牛福忠将其保存的玉片穿制成衣,经王文祥(中国收藏家协会原秘书长)、杨伯达(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富绪(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原主任教授)等5位专家鉴定之后,估值24亿元,谢根荣利用这份估值证明从银行贷款6.6亿元。谢根荣给专家鉴定费,只不过是带着专家匆匆看了几眼,就获得了签字盖章,在事后采访时,王文祥、杨伯达等人承认,鉴定过程的确不符合规矩,而事实上,根本没有规矩可言,如果说有规矩,那也是吴思笔下所说的潜规则:鉴定费按鉴定对象价值的1%——5%收取,鉴定的价值越高,专家获利越高。

官员和专家就位之后,等于是一部好戏已经请来了演员,剩下的就是商家搭建戏台了。麻德强用的是一座博物馆,因为他拉的是长线,做的是非法集资,需要能够镇得住场面的大手笔。对于有些不法分子而言,跑马圈钱,钱到闪人则是更经济快捷的方法,造假作伪就成为兵家趋之若鹜之地。知名打假专家牟建平认为目前书画市场的赝品比例高达80%,一些知名画家的画作更是高达95%的赝品比例,和其他行业的造假行为一样,书画造假受巨额利益驱动,从边缘群体到现在形成了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制作成本一两千元的赝品,在相关利益团体的运作之下走进拍卖场所,立刻从矮矬穷变身高富帅。在整个过程中,制假者赚取制假费用,拍卖者赚取佣金,卖家拿到虚高的绝大部分,只要没有人出来指证,所有人都能获利,最后共同抬升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于此同时新型的艺术品自己诈骗正在走向舞台的前沿,例如前两年红极一时的文交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品庞氏骗局,通过不断的吸引新鲜血液来维持病态肌体的存活,利用人为炒作的方式将艺术品价格放大几十倍,几百倍来谋取利益,最后赚的盆满钵益。

当艺术一半是艺术,一半是商业的时候,或许正是艺术最繁荣的时候。艺术脱离了商业运作,梵高死去一千年仍然会无人问津,但最追求艺术的人仍然会前赴后继,而商业如果脱离了艺术,那么艺术将终究会死去,届时人世间仅存的艺术或许就是钞票的设计和审美。

下一页2014年:那些不容错过的开年展上一页当代艺术难获国家艺术基金青睐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八十四期
· “美丽道事件”的蝴蝶效应
· 看不懂的徐震,看不懂的没顶出品
· 当代艺术难获国家艺术基金青睐
· 私人博物馆怎能成集资黑洞?
· 2014年:那些不容错过的开年展
· 《功甫帖》到底在争什么?
· 资本的债怎能让艺术去还?
· 玩转唐卡收藏圈五步走
· 溥心畬书画能否成为马年“经济适用股”?
· 马年“话”马 马上有“财”
· 舟弦下指绝尘去 斫琴人梦徽韵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