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关于“天柱”展的形式与内涵——策展人吴立行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4-02 11:17:32 | 出版社: 《艺术生活快报》杂志

文/ 王青云 编辑/ 王寅峰 图片/ 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提供

编者按:

在2012 年的岁末,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举办了“《天柱》——陈嘉仁水墨艺术装置展”及学术研讨会,展览一经启动便引发了很多讨论与思考.陈嘉仁以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中国传统的水墨语言为核心,通过镶嵌、包裹等手法将水墨作品与艺术馆的内部建筑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天柱”、“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代表12 时辰与24 节气的17根梁柱为主体的空间装置作品。另一方面,主体“天柱”的动态设计,亦使得水墨艺术独有的自由韵律与设计的理性逻辑在展示环境中并存且相容。在挑高6 米的室内空间中,散发出一种崇高感与仪式性。

在开幕当天座谈会上,艺术家、文艺评论家中央美院袁运生先生、中央美院博士柯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先生、南开大学学者韩昌力、艺术设计系主任薛义、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强、李润霞、吴立行,馆长马晨风等近15 位艺文界专家、学者齐聚于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文化客厅,特别针对“观看之道”——中国绘画的理解与诠释;“艺术的社会价值”问题以及“文化的重新形塑与机遇”等不同角度,与艺术家陈嘉仁先生进行了畅谈。

在展览当天,本刊就陈嘉仁先生的生活经历、艺术手法,与展览所涉的内涵与表现形式等诸多问题对策展人 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吴立行博士进行了访谈。

访谈:(艺术生活快报简称:艺 吴立行简称:吴)

艺:陈嘉仁先生是您在“宝岛”学习时的导师,但是他的艺术历程与艺术特点可能还不被大陆的观众们所知晓,您能否就此对陈嘉仁先生其人其事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吴:陈嘉仁先生是一个即将进入耳顺之年的老画家了,他出生于台湾彰化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上世纪70年代,闻达于的台湾画坛;同时他还是一位艺术教育者。

他经营着一家全台湾最大的艺术教育机构,帮助过台湾三分之一以上怀揣艺术理想的青年实现上大学艺术系的梦。虽然在2012年发现身患癌症却仍每天坚持到工作室工作;同时他还是一位为社会正义默默付出,不求名利回报的志工,从1995年开始,就对照成千上万模糊的监视器画面,为警方画出歹徒特征。

陈嘉仁先生的艺术风格是一种比较写实的中国水墨画,呈现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而这种写实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他擅长用一些隐喻的方式,象征的造型,把自己想要的话隐藏在画面之中,是一种比较隐晦、比较含蓄的表达,当你看懂之后就会发现他很尖锐。

他的整个画面的精神内涵具备很强的中国文人的风格与传统,尤其是许多山水画,表面上看似乎不脱离对自然的憧憬与向往,但实际上,“自然”只是一种抒怀,真正目的还是靠着对“自然”道理的理解,来思考人生观、价值观与自然规律间的生化关系。所以我认为,在某一个层面上看,中国水墨画可能是更人文的,虽然表象是自然的。

艺:此次展览的主题为“天柱”,能够解释一下这个概念的内核吗?

吴:天是一个能量的源泉,从古至今中国都有一种对天的崇敬,顺天也好逆天也好,都想靠近天,比如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希望能够到达天的高度,对天的向往,天柱也是表达这样一种概念。

今天,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到2013年这个节点上。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人们前赴后继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这些努力有些是成功的,在某些方面结束或缓解了人类的苦难;而有些则是失败的,为此我们付出了很惨痛的代价,得到了很多经验、教训。

从对文化或者艺术的角度来讲,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天柱,应该看得开一点,而不是像夸父逐日那样,追到无穷无尽。这就是中国文化,他常常提醒着我们“物极必反”、“亢龙有悔”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就会有一个回归的,这就是一种循环,一种生生不息的一种体验。

1  2  


下一页“私访”冬日里的北京古玩城上一页来自黄河之滨的赞歌王同仁的艺术创作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生活快报 125期
· 专访电影“中间人”马平
· 因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关于“ 杂七杂八—— 青年一代的视觉修辞” 展览
· 苏盛城:中国传统山水的守望者
· 时尚亮片秀
· 关于“天柱”展的形式与内涵——策展人吴立行访谈
· “私访”冬日里的北京古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