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林子深深深几许——王林的艺术生活轨迹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25 13:26:15 | 出版社: 《世界艺术》杂志


阴差阳错与美术结缘

偶然的原因,王林去四川美术学院院执教。在美院王林有自己的想法和安排。从索绪尔语言学和现代主义艺术的关系开始,王林自己上了一个美术大学,他开了二十几门课的书单,专攻美术史论,这些课程甚至包括版画怎么刻,雕塑怎么做,油画怎么画,从82年毕业到到86年四年间王林重念大学,系统学习了美术专业所涉的方方面面。

1985年,王林来到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进修期间王林仍然践行着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选课听讲,去北图看书。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台湾版的《现代艺术哲学》和黑格尔的《逻辑学》,尤其是黑格尔那本让人痛苦的《逻辑学》,让王林明白了辩证法究竟是什么。那段时间正值新潮美术如火如荼,他不只读书,还去看展览,参加研讨会。但他对于运动并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在中国历次运动中亲眼目睹过人们所遭受的迫害。“三反五反”时他误闯入母亲所在银行地下室,满是被吊的充血的人体,那个场景大人见了也会触目惊心,何况是一个小孩儿。“反右斗争”时,一个对人挺好的图书管理员,还是残疾人,就因为一句话被打成右派。“反右倾”运动时,一个与他家关系密切的女老师,突然间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者,痛不欲生。“我从小对政治运动就有反感,你身边的人突然被抓,被杀,被批斗,一个小孩儿的内心是不能认同的。”所以在新潮美术中,王林愿意做一个旁观者,参予参予但不想介入。

1985年劳森伯格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深深震动了王林,全然不同的艺术观念让他感到了距离。为消减距离感,真正走进当代艺术研究,王林做了很多的努力。他开始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研究,并且开始写作美术学书籍。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王林的文采很快被人发现。张晓刚听人说王林文笔很好,主动上门找他约稿,给中国美术报写文章。中国美术报的陶咏白非常认可王林,让王林给该报写了很多文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林与美术批评有了联系,走上了美术批评之路。

文献展:开启中国当代艺术展前奏

1989年“6·4”风波以后,王林认为当代艺术并没偃旗息鼓,仍在行进中。他觉得应该有一种方式将他在各地画室里所观所感展示出来,于是开始做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资料展,并在北京西三环中国画研究院展厅做了第一回展览,在全国进行巡展,以后改名叫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第一次展览研讨会王林就提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性问题。

91年北京中国画院,92年广州美院, 94年上海华东师大,95年四川美术馆,96年四川美院… …文献展一共做了六届,二十几个展览遍及全国二十几个城市。这一系列展览前后出了三本书,一本叫《中国——八九后艺术》,一本叫《雕塑与当代文化》,还有一本叫做《都市人格》。最初展览条件艰苦,王林用木板夹好资料,背在肩上,坐火车出行,辗转于全国各地。这些困难并没有让王林退缩,坚持换来的就是条件的好转。从资料展到原作展,全国两百多位艺术家参加过文献展,很多重要艺术概念从中显现出来,如政治波普、中国经验、媒体变革等等。从“中国经验”到后来的“中国性”再到“去魅中国想象”这一系列展览,王林就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呈现中国文化问题、如何和中国历史发生关联、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作了深入而严肃的思考。

“我强调艺术的深度追求,当时写过《论深度绘画》,关注艺术所呈现的精神深度问题。艺术的精神深度,其实是历史的深度,而历史深度总是隐匿在现象背后,艺术需要穿越遮蔽,才能揭示历史真实。”

《美术形态学》是王林第一本美术学专著,是他对现代艺术的系统研究,从理论上梳理评价现代艺术作品的出发点。“现代艺术是形态学的艺术,是艺术形态的充分扩张,所以要用形态学方法去加以讨论。”

1  2  3  


下一页自然的幻化——王俊懿 《冰蝴蝶》艺术的当下人文幽思上一页为什么是莫言?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世界艺术》第10期
· 观念与表现
· 跨界艺术家孔宁:那不可思议的……
· 《相》由心生
· 生命在路上,艺术在别处
· 隐性脐带——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的前奏曲
· 为什么是莫言?
· 自然的幻化——王俊懿 《冰蝴蝶》艺术的当下人文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