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交流 运转“福佑路”(文/杜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16 11:15:51 | 出版社: 中国文博网专稿

离开淮南后,我流浪的第一站是蚌埠。当时的蚌埠有一家国营玉雕厂。由于80年代至90年代初,玉器的行情持续走高,受当时下海经商浪潮和利益的驱使,很多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雕刻工人纷纷从玉雕厂辞职回家,开启了自己的玉雕加工家庭作坊,主要是利用中低档的玉石原料,加工、做旧仿古玉。因核心技术人员、雕刻师傅的大量离厂,1991年国营蚌埠玉雕厂已经是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分散于市内四面八方的私人玉雕作坊的蓬勃发展。他们主要的客户是福建人、浙江人、苏北人及安徽桐城人。这一点老一辈玩玉的蚌埠人应记忆犹新。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蚌埠玉雕行业能有今天,与早年的福建莆田及安徽桐城“背包客”(行商)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他们将蚌埠玉带到了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因是独立的私人作坊,为了生意竞争的需要,作坊与作坊之间的客户基本上是隔绝的。而购买玉器的背包客为了使自己买的玉器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也不轻易向同行透露自己的购货渠道(因各作坊的工艺水平,作旧风格不同)。

   现在的厂家一般都在古玩城、古玉街租个门面或几节柜台,摆上自己的产品,写上自己厂家的地址、名称,客户很快即能取得联系。但1991年时一切要难得多,因为那时蚌埠并无古玩城或古玩街。当时我带着身上仅有的几百元,几经周折,花了一百多元信息费后,终于找到了两家水平较高的玉雕作坊和一家铜器作坊。凭着自己几年的文物实战经验,我以自己的眼光买了十余件“过眼”的小件的玉剑饰、玉蝉、玉璧等仿古玉。有很多人认为我只懂青铜器,不懂玉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就鉴定水平打分的话,我个人认为青铜器我打60分,古玉器则可打65分 。(全文见《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第32期)

下一页市场 书画鉴藏杂谈四则(文/王永林)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文物鉴定与鉴赏第三十二期
· 交流 运转“福佑路”(文/杜敏)
· 市场 书画鉴藏杂谈四则(文/王永林)
· 访谈 但开风气不为师
· 稽古 飘逸之韵—浅议黄公望的山水画艺术
· 稽古 两汉思想艺术发展之奇葩——博山炉
· 亮鉴 永乐、宣德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情
· 专题 神秘的西夏文字
· 亮鉴 《邛崃叱驭图》的惊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