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稽古 两汉思想艺术发展之奇葩——博山炉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16 11:05:44 | 出版社: 中国文博网专稿

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汉错金博山炉 河北省博物馆藏

两汉时期是中国熏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代表时代风尚的博山炉,以其鲜明的风格特征、广泛的用途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受到世人青睐。博山炉是熏香文化和汉代思想艺术结合的产物,在凝聚了时代的精湛技艺和精神信仰之后,它不仅充当了实用品和装饰品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汉人留恋现实生活,渴望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远古先民在燃烧柴草的过程中,发现了香草、香木的功效,于是便有意识地将其放在火中烧熏,以净化空气,改善生活环境。随着熏香习俗的传承流播,熏香文化得到发展,熏香器具也应运而生。至迟到战国时期,一些熏炉的制作已经达到了令今人难以想象的精湛程度。两汉时期,社会稳定,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加之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熏炉的风格开始由异彩杂陈的局面逐步趋向统一,有了代表时代风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炉。

一、两汉博山炉的风格特征与发展状况

博山炉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山型的器盖。其基本形制,多是在一圆盘中央竖立承接炉身的直柄,炉身呈半圆形,上有盖,炉盖作圆锥状,以镂空的手法雕刻出山峦、人物、鸟兽、草木、云气之状。汉代刘向《熏炉铭》云:“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从诗文中便可略知,博山炉使用之时,香料置于炉内烧灼,轻烟透过盖上镂孔徐徐溢出,如云雾缭绕,有入仙境之感。

根据学术研究和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博山炉约出现于西汉中期,兴起之时,主要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广州等地流传,多见于王室、各地诸侯王以及其它地位较高的社会上层贵族墓中。这一时期的博山炉作品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工艺精湛,以较高规格的青铜器为主,并鎏金或鎏银。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汉错金博山炉和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堪称其中的典范。汉错金博山炉(图1),高26厘米,器型似豆形,盖肖博山,通体错金。座把呈透雕三龙出水状,龙首顶托炉盘,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刻画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在细部又加错金勾勒渲染,使塑造的景色更加生机盎然,是一件难得的旷世奇珍。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图2),高58厘米,底径15.5厘米,通体鎏金银。炉底座镂雕蟠龙两条,仰头张口。炉柄自龙口伸出,为五节竹竿状,柄之上部围铸三条曲身向上的蟠龙,用以承托炉身。炉身环绕多条游龙戏波的浮雕。炉盖透雕层峦叠嶂、云雾岚烟的博山形,盖口外沿与圈足外侧均錾刻有铭文,堪称汉代博山炉之经典。到了西汉晚期,博山炉的使用范围由社会上层拓展到中层官僚地主之间,其传播范围扩大到今天的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区,河南地区该时期博山炉的出土数量明显增加,造型也丰富多样。进入东汉时期,博山炉的使用迅速普及和拓展,到晚期基本已影响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这一时期出土的博山炉作品以陶制器物居多,其形制也趋于简化,社会中下层人民也开始使用博山炉作为随葬品,博山炉已真正走入民间。(全文见《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第32期)

下一页亮鉴 永乐、宣德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情上一页稽古 飘逸之韵—浅议黄公望的山水画艺术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文物鉴定与鉴赏第三十二期
· 交流 运转“福佑路”(文/杜敏)
· 市场 书画鉴藏杂谈四则(文/王永林)
· 访谈 但开风气不为师
· 稽古 飘逸之韵—浅议黄公望的山水画艺术
· 稽古 两汉思想艺术发展之奇葩——博山炉
· 亮鉴 永乐、宣德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情
· 专题 神秘的西夏文字
· 亮鉴 《邛崃叱驭图》的惊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