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艺术品基金不断升温,不仅国内如此,不久前刚结束的2012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周(Armory Arts Week),也特别举办了一场关于艺术品基金的讨论会。相比之下,国内的艺术基金会一直不温不火,但因为与艺术品基金字面相似,偶尔被提及,甚至有人会将“艺术品基金”与“艺术基金会”混淆。从字面上来看,“基金”(一般译作Fund)与“基金会”(一般译作Foundation)仅一字之差,在国内的待遇却相差甚远。不可否认的是,当下艺术品基金已成为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资本力量,然而,艺术基金会对艺术品市场的长远发展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将艺术品基金与艺术基金会相提并论,探讨它们的不同待遇,目的是关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长期“造血”机制。艺术品基金与艺术基金会的区别艺术品基金和艺术基金会的性质大不相同。艺术品基金的全称应当为“艺术品投资基金”,是一种艺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工具。艺术品基金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最终目的要通过多种艺术品的投资组合和专业管理来实现收益,属于代客理财的形式。国内对西方艺术品基金的介绍比较充分,例如,多次介绍了最早于1905年在法国创立的艺术品基金的雏形“熊皮俱乐部”(La Peau de l’ours),以及经常被作为成功案例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British Rail Pensions Fund)。 但直到21世纪初,各种艺术品基金才在世界范围内如潮水般涌现。根据艺术品专业网站Arttactic网站和Deloitte公司联合出版的《艺术与金融》报告,2011年全球艺术品基金共募集资金达96亿美元左右,而2010年仅为7.6亿美元,增长了10多倍。可以说,艺术品基金是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最新潮流。比起艺术品基金,艺术基金会的历史更为久远。以美国为例,早在19世纪末,基金会即大量涌现,至今已有4万家基金会。虽然基金会与基金都持有大量资金,但资金的来源和用途迥异。基金会募集的社会资金来自政府机构、企业、个人的捐赠,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中,艺术基金会是专门资助艺术领域的非盈利机构,涉及赞助美术馆、组织艺术展览或出版、设立奖项、支持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以及建立相关艺术收藏等多方面。国内对艺术基金会的关注尚少,其实很多我们熟悉的艺术机构和艺术活动,都与艺术基金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展览活动为例,艺术家蔡国强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型个展《我想要相信》就得到古根海姆基金会(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的支持,以及曾经在中国举办收藏作品展的德国路德维希基金会、墨西哥西蒙基金会等。国内熟悉的尤伦斯基金会(Guy &Myriam Ullens Foundation),其性质也属于基金会,而非基金。 国内艺术品基金火爆的原因了解到艺术品基金和艺术基金会的差别,不难发现艺术品基金能够火爆的原因,在于国内艺术品市场浓厚的投资气氛。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统计,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达到了968.46亿元,比上年增长62.35%。与之相应,2011年消费物价指数(CPI)持续高位运行,全年上涨约5.5%,同时有数据显示,2011年沪深两市2307家上市公司中,有88%的股票涨幅为负,再加上房地产调控,宏观经济的流动性过剩与投资渠道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共同将艺术品市场推至公众投资的焦点。一般而言,在艺术品市场上,比较个人的“散户”投资,艺术品基金至少有以下优势:首先,艺术品基金可以降低投资者的资金门槛和专业门槛,艺术品基金管理人员包括金融、市场、艺术史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具备资源整合的优势;其次,艺术品基金脱胎于“基金”这种成熟的金融理财工具,运作模式较为理性,出于盈利要求,艺术品基金比个人投资者更加重视风险控制;最后,由于艺术品基金的资金量较大,并有广泛的网络关系,往往在私下建仓,所以可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入艺术品。 这些优点都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然而,从西方艺术品基金的经验来看,艺术品基金其实不乏优胜劣汰的案例,考察它们失败的原因,不外乎投资标的选择不当和遭遇艺术品市场“寒流”两种。举例来说,由大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的大通艺术基金(Chase Art Fund),于1989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峰值时期开始募集,随后受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及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艺术品市场明显下跌,大通艺术基金也因收藏成本过高而损失超过40%。另一个案例是佳士得的艺术投资基金计划,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搁浅。幸运的是,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的上升通道,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可以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此外,国内艺术品市场活跃的投资气氛,导致出现资金流通快、换手率高的特点,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其实也为艺术品基金的买入和卖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正因为如此,据统计,截止去年,国内30多家艺术品基金公司已发行了超过70支艺术品基金,基金初始规模总计57.7亿元。很多西方艺术品基金也将投资重点转向中国市场,例如荷兰银行推出的中国基金(The China Fund),专门采购瓷器杂项等中国经典艺术品。艺术品基金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艺术基金会在国内发展遭遇瓶颈相比之下,非盈利性质的艺术基金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西方艺术基金会体系存在的基础在税收减免制度,如美国税法规定,年收入或遗产可以有50%免税捐给公募基金会,或30%免税捐给私募基金会,作为回报,捐赠人可能成为基金会的董事,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国内虽然也有个人向公益慈善组织捐赠免税的规定,但实际执行较为困难。此外,西方大型综合类基金会有80%到90%都会分配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文化艺术的常规赞助,而国内基金会大多集中于慈善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在市场火爆的商业气氛下,艺术赞助难以形成风气。 这使得艺术基金会在国内发展遭遇瓶颈,据《中国艺术基金会发展报告》显示,国内旨在促进艺术发展的艺术类非公募基金会目前仅有9家。另有一些在国内活跃的艺术基金会是在海外注册的,如长征艺术空间的长征艺术基金会。尽管如此,艺术基金会之于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却不可忽略,即使是从艺术品市场的角度来看,艺术基金会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按照资金来源,艺术基金会大致可分为公立、企业和个人基金会三种。这些艺术基金会通过直接资助美术馆、展览和奖项的方式,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和艺术评价体系的确立,亦即为艺术品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再者,艺术基金会秉承一定标准建立的机构收藏,是艺术品市场的主要购买力和推广力量之一,艺术家作品被非盈利的艺术基金会收藏,与美术馆收藏类似,可以间接推动该艺术家的市场。此外,个人基金会又分为由收藏家设立的基金会和由艺术家本人及继承人设立的基金会。 前者如印尼藏家余德耀的余德耀基金会,是其个人收藏的延伸。浏览美国知名艺术杂志《ARTnews》每年发布的全球顶尖收藏家排行榜,上榜藏家普遍赞助美术馆和艺术基金会,作为他们深度介入艺术的另一种方式。后者如波洛克—克拉斯纳基金会、安迪•沃霍尔基金会、克劳德•莫奈基金会,除了整理、研究、出版艺术家的作品,还会承担起艺术家作品鉴定的重要义务。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初步建构期逐步走向成熟,市场各方参与者,包括艺术品基金在内,对“竭泽而渔”、“只摘果不种树”的警惕意识会愈发清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长远眼光。 在现有的制度环境和商业气氛下,许多艺术机构采取了“混生”的形态,如民生银行既有相关联的投资性艺术基金,又有非盈利的民生现代美术馆和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最大程度的整合资源。2012年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也引导资金从单纯的艺术品投资,转向整个艺术产业链的投入。艺术品市场需要艺术品基金的资本力量,更需要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基金会形式的各种长期发展动力。 文/王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