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云:礼赞生命,分享感动

艺术中国 | 时间:2012-07-11 11:31:12 | 文章来源:江西美术出版社

读书>

牧人 160cm×80cm 布面油画 2011

库: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下乡写生已经是一种过时的方法,对于很多画家来说,下乡跟他自己的创作已经是割裂开的,无意义的,您怎么看待这种看法?

杨:现在很多人下乡写生只是旅行性的采集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或者说是到一个地方“猎奇”,这是我一直都很反感的,也是下乡写生的一个弊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下乡写生画的作品与他实际的生活是脱节的,与他情感的进入或者说他体验到的东西是割裂的,这个问题也确实存在。下乡毕竟不能包治百病。但是,艺术难道就是画自己或者周围的生活吗?难道这样就没有弊端了吗?其实问题也很大,艺术家会变得越来越自我,或者变得越来越做作,越画越冷漠,找不到更大的创作激情。另外,我们再看一下历史,从塞尚、米勒、梵高、高更,乃至于到柯罗和以后的一些画家,为什么整个印象派要跑到巴比松周围去画画?因为你不可能在城市里面去表现农民,表现农民的艺术。那么中国农民的艺术是不是就没有人表现了?历史上也曾有一批宫廷的、文人的画家,他们也会跑到乡下去画一些东西。反而是对于现在的艺术家来说,自我和主观反而成为了一个阻碍,他已经不打开了,不去看外部的世界了。

巴尔蒂斯说:“脱离自然的画家会渴死在泉水旁”。他说的这个自然可能不单单是纯粹的客观,它一定指的是能呼吸的,也能体验到更本质的人和自然关系的自然。即使是表现城市,也得找到那个最能触动他的,或者他有创作灵感的这样一个城市去体验。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各有它的弊端。但是如果画家是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只是下去“猎奇”,去表达一点自己的主观的东西,根本没能够体验那种感动和情感的进入,我觉得下乡就没有意义,出去就没有意义。

中国有一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那么这个“外师造化”的范围,可能因人而异。有的能在近处找到创作灵感的就不要到远处。自从历史上艺术不表现宗教题材以后,艺术不为贵族和历史服务以后,艺术家只有到乡下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比如说陈丹青当时画西藏,他就是在那个地方找到了创作的真正的动力和感受力,所以把他的才华和情感都发挥出来了。

1  2  3  4  


库艺术29期

黄河传说——段正渠的西北传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品读彭斯近作

人、社会、自然:朝戈绘画中的“三位一体”

有亮光在指引——走进韩洪伟的油画世界

杨飞云:礼赞生命,分享感动

留住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