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亮光在指引——走进韩洪伟的油画世界

艺术中国 | 时间:2012-07-11 13:32:47 | 文章来源:江西美术出版社

读书>

古典研究系列之水果与黑罐 60cm×80cm 布面油画 2012

文_于海元

一个画家的性格底色总是会顽强地从他的作品中透露出来。一个画家选择一种技法、一种语言、一种主题,当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考虑与构思,但在这些理性的思考背后,真正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可能还是他自身的性情与格调。

远行的马队 200cm×150cm 布面油画 2012

韩洪伟的精神底色是浓郁的,这就决定了云淡风轻,抒情安逸的情调与他彻底无缘。卡拉瓦乔式的强烈光感与青藏高原粗粝悲怆的人文情怀才能满足他在画布前的欲望。在与他有限的交谈中,他曾提起在高原上,被城市禁锢习惯了的视野会辽阔的不可思议。一览无余之下,天、地、人的关系不再只是停留在哲学层面的思辨,而成为每一个生灵切身的生存体验。被压得很低的黑云倏忽间翻滚而来,光线被吞没,世界末日降临……这些图景想必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提起时仍然显得感触良多。

韩洪伟的格调是厚重的,他的笔下没有四两拨千斤的机智和小情趣,而是硬碰硬,实打实的一张张画下去,造型阔达,色调浓重,形体塑造厚实而概括。打算抱臂轻松浏览一张张“风情画”的观者可能要失望了,牧人、土地、牦牛……一幅幅画面像是隔夜的浓茶塞到你的嘴边,酽咧的只有对绘画胃口极好地人才能消受的了。

雪后的桑科草原 200cm×250cm 布面油画 2011

陈丹青曾回忆当年画《西藏组画》时,心里念念不忘的分明是巴比松画派那些“纯正”的油画,而韩洪伟在画西藏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呢?厚重、宽大的笔触、黝黑油亮的肤色以及在强光之下被无限拉长的人影……这种视觉上的感受强度超过了一切对于异域风光的新鲜与猎奇,这也许才是韩洪伟一次次踏上青藏高原的根源所在。他在寻找的不是西藏,而是油画;描绘的不是风光,而是光线、体积以及画布上浓厚的颜色。正是在那片还未被城市与图像垃圾包围的荒原上,韩洪伟找到了属于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油画母题。

但当西藏为韩洪伟提供了绝佳的绘画母题时,问题也接踵而至:一个造型艺术家,终归是要寻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造型语言与观看世界的角度。西藏并不足以成为观者辨认韩洪伟作品的标签,相反涉足西藏这种已不新鲜的题材本身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作为一个当代的油画家,单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表达对油画传统的敬意与对经典的理解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看到韩洪伟一个人的西藏,进而欣赏到韩洪伟从中提炼出的更加洗练、精准的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毕竟,美院多年的科班训练给予了韩洪伟扎实的绘画技艺,如何不被其所牵绊而是随心所欲的为我所用,可能正是摆在韩洪伟面前的“涅槃”之路。

雪后的寺院 60cm×80cm 布面油画 2012

大拙若巧。在种种易于吸人眼球的“风格”与“创新”之外,韩洪伟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漫长而且艰巨的“朝圣路”。这条路虽有亮光在指引方向,但前行的路途却是漫长而荒凉。这是一次对情感与毅力的巨大考验,在当前这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更是如此。而韩洪伟却毫不迟疑地将自己纳入到这条由历代最为杰出的天才和大师所开拓出的光荣传统之中,继续跋涉。他是否看到了其中的艰险与难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是“聪明人”的机巧,但估计以韩洪伟的性格不会接受。与越来越趋向于观念化与都市化的当代艺术相比,他就像一个仍然在挥舞着冷兵器的古代武士,认准了就一路披荆斩棘的走下去,义无反顾。而这股性格里带来的狠劲与执着,可能正是上帝为他在漫长路途上所预备的水壶与干粮。

哲蚌寺夕照之一 100cm×80cm 布面油画 2012

 

库艺术29期

黄河传说——段正渠的西北传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品读彭斯近作

人、社会、自然:朝戈绘画中的“三位一体”

有亮光在指引——走进韩洪伟的油画世界

杨飞云:礼赞生命,分享感动

留住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