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世俗时代的感觉逻辑——陈庆庆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4-11 10:45:04 | 出版社: 新闻战线杂志社-艺树编辑中心

 

陈庆庆:天堂之路1--综合材料灯光装置-2010年

树:其实你是孤独的。你是作为什么身份存在的?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还是一个女人,或者说是一个艺术家?

陈:对于我的某些作品,我试图把自己摆在观者的位置,比如那些小盒子的装置。在日常生活中,我就是一个女人;在社会生活中我就是个人,是个公民。你非要把自己说成是个艺术家也不等于你就是个艺术家,你要非说自己不是艺术家也不对。我的日子不是朝九晚五的, 有时简直就是没黑没白,有想法就干,休息就是脑子放空,可是机会也不多。

树:根本上还是一个人的存在?

陈:就是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真诚看待周围的这些事情,然后真诚对待自己的艺术。有好多事情其实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以前我做过作品叫《无奈》,人有很多时候是无奈的,没有哪个人是绝对独立于世的。前些年我在798时做的一些箱子形式的装置,当时好像不成系列,但现在自己看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我把它们叫作《娱乐不死》,自成一个系列,像那个时期的生活,兴奋、热闹、多元化。

树:我注意到两类作品,衣服,还有灯箱,它们分别需要阳光和暗室中人造灯光的参与,这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的原因,还应该和你自身对现实处境和未来希望的关系的理解有一些联系?

陈:一直是处于这两者之间。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很多事情都有两个方面,艺术变成一个商品以后会对艺术家的创作形成副作用。我把要做的事情分成两类,我既喜欢在上午的阳光下创作我的纤维作品,以为那时的感觉是很阳光的,很舒服;也喜欢在晚上的时候做我的灯光作品,那种感觉很私密,也更能让我集中。

树:这种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天之间,不断黑白交错的创作方式很有意思,它可以隐喻这个人在现实中的矛盾的、悖论的一种处境。但是这两类作品很明显取向是不同的,你怎么处理这种矛盾?

陈:刚开始的差距是比较大,后来就习惯了。做这种纤维的东西有点像日常工作,因为我毕竟是上过班的人,我还是喜欢有日常工作的心态。

树:灯箱的作品,可以看作一种容器。为什么要有容器呢?为什么不在一个敞开的空间中呢?

陈: 那当然不一样了。人们经常会在抽屉里找那些笔记或什么东西,但是在抽屉没拉开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封存着,只有抽屉拉开了这些东西才呈现。所以这和永远是光明正大摆在那里展示是两个感觉,这个箱子也是从这里来的,是一种收藏的感觉,这是我一开始的想法。

树:这其实是对自己记忆的一种尊重方式。你用到的材料,有一种是老家具,比如说佛龛,另外一种和今天的信息化时代有关,像电视机、人造的光源等等,这两类很显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一种指向神圣,另外一种指向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和世俗消费。

陈: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混搭的时代,艺术也一样。

1  2  3  


下一页“心物之争”:童话还是寓言 ——向京的意义上一页崔岫闻:艺术为人类未来服务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树第六期
· 关于身份的悖论
· 永远的新鲜 ——当生活遇到艺术
· 崔岫闻:艺术为人类未来服务
· 世俗时代的感觉逻辑——陈庆庆访谈
· “心物之争”:童话还是寓言 ——向京的意义
· 别在意性别,请关注生命本身——王一涵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