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图 蔡坞祠堂 潺潺流水,倒映着美观别致的白墙灰瓦。青山、蓝天、碧水,一座座造型讲究、形式活泼的院落,协调地分布在优雅的自然景观中。鳞次栉比的一砖一瓦里,凝结着古代中国人几千年的经验与智慧。然而,历史不免有遗憾,政治运动,加上近年迅猛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将这些饱含传统气息的建筑艺术活化石一并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千篇一律的规格化建筑。传统房屋的个性和艺术性荡然无存。 这描述了一代人童年的共同记忆,历史在他们内心深处植下了无奈与遗憾。王艺便是其中之一。他痴情于收藏,涉猎门类广泛,对古民居的收藏更是情有独钟,这确实源自于这段历史情结以及他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挚爱之情。本文即要讲述这位古民居守护者的收藏历程,和他的保护传统文化之路。 一直以来,王艺对中国民间建筑颇有兴趣,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民间艺术史》课题研究,并撰写近二十万字的《中国民间建筑艺术史》。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便游走于高碑店、潘家园等各大古玩市场之间,收藏一些古代建筑构件。这些构件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不同地区的建筑在雕刻技法和题材选择上均有所不同,各有自己的风格特征。但是,在收藏构件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东西明显是从原有建筑上硬拆下来的。因为自己收藏房屋构件,而使得别人去拆房子,这让他内心不安。于是,他确立原则,尽量不去收购构件,他不想鼓励一个拆房子的行当。 更让他痛心的是,在一些著名的古民居属地,总有很多人家不是一次性把古民居卖掉,而是将其拆开,一件一件地卖。在王艺看来,这非常可怕,整个房子支离破碎,这些饱含文化历史价值的构件散落于全国各地,“无论你收藏到的构件有多么美,你都已经读不出它内在的东西了,你看到的只有它局部的美,无法想象其整体面貌”。于是,他又确立了自己收藏的另外两个原则:第一,所收藏的东西要具有代表性,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价值;第二,收藏不能具有破坏性。“如果这套古民居在当地坐落着比我去收藏它更好的话,那我就不买。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会捐点钱去修缮它,让它在当地继续存在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