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时代 如今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投资是必需的也是无奈的,因为投资有可能致富,而不投资只能滑向贫困。 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不可能去种田,也不可能回到以农业为主的时代。大量的城郊农田被水泥覆盖,成为工业开发区或城市新区。 同样,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不可能选择去工厂做工。因为工厂主要容纳的是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工,他们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城市化的进程(这是一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还在大规模的“集聚人口”,将人们从广大而分散的土地中剥离出来,引入城市,以期达到集中管理、就近服务、资源节约的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们又如何谋生呢?他们只能去服务机构就业,互相服务,交换对等的服务价值,以维持在城市中最基本的生活必需。你要想变被动为主动,变平庸为富有,你就必须关注价值,必须有所投资。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价值时代”。 为什么“城市化”这么重要呢?因为城市化可以造成大规模的有效需求,而需求是市场的根本。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市场是最大的政治,市场决定一切。其实所有的外交努力和大国之间的博弈,都是围绕着市场利益进行的。市场就是话语权,美国在伊拉克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吗?没有!它只找到了大规模的油田。需求就是定价权,需求决定了价值,艺术品亦如是。城市游戏已经开始,游戏的制高点是价值投资。 价值的时代 “价值投资”已经是当下经济生活中最时尚的话题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人买房子已不仅仅是解决个人的容身居住的问题,它还是对一项资产的有效投资;许多人买股票,也不是想参与企业的管理与生产,而是通过博取股价涨跌的差价获取投资收益;许多人投资艺术品,也不完全满足审美消费的需求,他把艺术品也看成是投资标的物,通过对艺术品的交易获得相关利润。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往往不是看重标的物本身的实用功能,而是看中了其中的投资价值。艺术品的投资时代 不久前,深圳艺术品产权交易所开张运营,国内类似的艺术品产权交易也将跟进。今天艺术品已经被赋予了很强交易功能的金融属性。它向人们沉积已久的传统观念挑战,艺术品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它还被看成是财富的一部分,是投资的标的物,是可以炒作的金融资产,它甚至异化为可以变现货币的市场筹码。 那么艺术品是如何被金融化的?又如何对艺术品进行有效投资呢?如何防范在艺术品投资中的风险呢?艺术品投资有三大风险: “泡沫的风险”、“信用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以往的艺术品交易,主要是满足个人收藏,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同时,也是巨额财富拥有者剩余购买力的一种消遣。因为购买艺术品即不会引发通胀,触发社会矛盾,也不会减少货币的市场流通,社会经济依然良性运转。相比于哄抬物价,炒作民生必需,购买艺术品不会令人厌恶,反而令人尊敬。 今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金钱有它魔鬼的一面,它有着强烈的增值欲望。投资变成了一种资本增值的工具。而艺术品最主要的一个增值方式,就是“可流动性增值”。艺术品区别于工艺品的主要特征就是可以多次交易,不断增值;而普通工艺品只能一次性交易,经过消费后价值递减。今天的艺术品在时间上、地域上,持有人当中反复交易,这种交易在各地的拍卖会上更为明显。表现为某件艺术品在短时间内,在不同地域的市场中,不断换手。甚至有人说,市场中许多艺术品永远只是在途而不能在库。有频繁的交易却没人肯收藏,就像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在玩着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眼见着风险越来越大,让人担心泡沫破灭的那一天。 这就是艺术品无限的增值空间与有限的价格承受力之间的矛盾,我们称之为“泡沫的风险”。
艺术品投资的“信用风险”。 房地产、证券的价值背后有政府的信用做抵押。所以一有波动,政府就要出面干预,比如抑制房价、打压股市等。因为过度的投机,乖离了政府可以担保的信用范围。艺术品就不同了,政府没有把自己的信用放在艺术品当中,它不担保艺术品一定有价值。 早先,政府曾委托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向社会发行美术品的文化价值,但那时主要看重的是政治价值和较纯粹的艺术价值。今天,经过反复易手,多次交易,这些艺术品的社会存量已经变得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了。即便如此,当这些艺术品进入拍卖市场时,委托人大多选择匿名,不肯以自身的信用担保它们一定有价值。因此拍卖公司就更没理由担保它的价值了,因为拍卖公司只是撮合交易的中间人 。 所以,拍卖是不担保的。这比不担保艺术品的真伪还重要,因为它都不担保艺术品一定有价值。这是艺术品投资区别与前两者的最大特征,被称之为“第三投资”。 第三投资是无信用担保的投资,它始终存在着信用风险。有人常以此诟病艺术品交易,那是不了解艺术品交易原本就不需要信用担保。 再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信息不对称”是这个行业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最大的风险来源。某件艺术品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况下,它到底是真、是假,是优是劣?值还是不值?市场中不同的人得到的信息有很大的不同。少数人可能会得到最隐秘最真切的信息,大多数人只能得到公开信息,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开的信息就是过时的信息,以及包含着大量错误的误导信息。而“有心人”或称别有用心的人靠着驱动信息的更加不对称,从中谋利。上海人称“捣浆糊”,北京人说“搅浑水”,说的都是一回事。因为这个市场极其特殊,它对假象是最包容、最隐忍,甚至最偏爱的。所以有人说,我们市场“水很深”,其实是“水很浑”。这里曾经成功阻止了大资金对这个市场的进入。所以说,这是一个江湖,是高手过招的地方。但是,在这一市场中,大部分人是有良知的,是想买到好东西的,而且他们一定也买到了想要的东西,否则艺术市场就没今天这么火爆了。 如何投资艺术品 那么别人是如何成功地投资了艺术品呢?现在市场流行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中所说的“捡漏说”;一种是“亿元时代”以资本做后盾的“砸钱说”。 不可否认,早先的成功者都是“捡漏者”。中国在三十多年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文物艺术品一文不值,甚至还被说成是负价值,必须予以砸毁,否则“老命难保”。 “文革”后,国家落实政策,将没收的文物艺术品退还个人,文物艺术品再次有机会进入市场,从负价值到零价值,到有些价值,到很有价值……,文物艺术品在缓慢经历着价值回归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买到艺术品都属于“捡漏”,这是千载难逢的世纪“大漏”,参与其中的人都已经是这个行业中的成功人士了,其代表人物马未都等。艺术品在进行价值回归的同时,艺术品市场也在逐步地建立,艺术品交易制度在不断完善,这就为大资金进入市场扫清了障碍。当2009年,艺术品市场有一批艺术品单件过亿后,艺术品迎来了“亿元时代”。这是一个资本介入的时代,是一个“砸钱”的时代。它终结了捡漏,文物艺术品不但价有所值,短期内还会物超所值。这是许多旧市场的行家所无法接受的,但它代表了新的方向。是我们今天要特别关注的市场课题。 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历史稍加回顾就会发现,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行政干预的时代。一切从政治角度来考量,能跟上形势的就是好艺术品。反之,则是糟粕。第二个阶段是艺术品市场形成的初级阶段。是消费主导的时代,从创作者和经营者定价,转换到消费者定价,传统的收藏家是艺术品市场消费的终极者,他们的消费意愿形成了市场需求并影响了艺术品价格。市场追捧谁,谁的价格就高;市场不关注的,就被冷落,体现不出价值,无论你的艺术成就有多高。第三个阶段,现阶段的艺术品市场。现阶段的艺术品市场是资本干预的市场,资本正在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比如当代艺术,红色经典,宋元绘画,明清绘画,皇家艺术,明清官窑等,艺术品不断出现的超高价格,是资本在彰显着他们的文化权利。市场正在演变为资本的秀场,市场的运作也围绕着资本的指挥棒在转动。 今天,从对市场存量文化价值的竞争来看,许多人无疑是会非常绝望的。因为一般藏家无法与大资本进行角逐,但是也不会甘心就这样出局,只能期望新的文化价值的出现。当然,也有人期待着市场泡沫的破裂,艺术品市场出现暂时的“去金融化”的时机,那将是“行家”重返舞台的唯一机会。大家都在翘首以待。(本文作者系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文章摘自“2010北京拍卖季之芷兰雅集艺术讲座”中刘尚勇专题讲座——《“第三项投资”为何备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