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西古典首饰对比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26 11:21:36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首饰如同天上的星星,给人们带来光芒和美丽的同时,又映衬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中国首饰与玉文化紧密相联,自古有:国无玉不盛,家无玉不富,人无玉不贵的说法。中国人对玉的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美石为玉”的概念,而是上升为仁、义、 智、勇、洁五德,赋予玉石中国的君子气节。时至康乾盛世,随着社会实力的不断上升,以玉为代表的中国首饰走上了又一个高峰。

要研究康乾盛世的首饰制品,首先要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情,其次要把它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把握其时代特征,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趣所在。康乾时期的首饰倾向于繁复和曲线,如艺术上追求清新雅致的风格,这与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十分讲究工艺,从工艺的精度来看,要求极其严格,“不论是单独应用一种工艺,还是综合两种以上的技法,均需求规矩方圆,一丝不苟。凡直线必须笔直,圆形必如满月,委角必得圆润,尖角一概锋锐,有着丰富的韵律感。一件玉器不仅器形、表面、花纹图案碾琢工整,且膛里、底足、盖内等不为人所注意之处,也要花费很大的功夫,作工十分考究。”

时至乾隆年间,玉器首饰的制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清朝的玉器大多产自和田,《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玉,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说明当时人们对首饰的原材料十分的考究,同时也将手工艺发挥到了极致。清代,民间同样跟随宫廷风气,吉祥题材的小装饰名目繁多,无论在选料和制作工艺上都可称为上乘之作,这与清代的审美风尚形成的工匠和技艺侧重“工巧之美”有关。清朝的饰品可以说是中国首饰工艺集大成者,工艺匠人在一个方寸之间的小饰品上就能集中使用数种工艺,小小一支银发簪或者镶宝石镏金戒指可能运用到的工艺就有:鎏金、掐丝、填丝、錾花、烧蓝、嵌宝、炸珠等,没有哪个朝代会像清朝那样,把重视好口彩和吉兆象征的传统如此尽心尽致地表现在工艺美术上,尤其是首饰制作。

正因如此,后人将这一时期的首饰工艺称为乾隆工。何为乾隆工?则精雕细刻,工巧不能及也。

当人们正为自己的首饰工艺和美好的寓意感到自豪时,乾隆58年8月10日,乾隆皇帝送给英国特使巴嘎尔尼一柄玉如意,当时的欧洲并不认可如意的美好寓意,更不认可中国的玉文化,巴嘎尔尼不知这是个什么物件,后在其日记中记载:像白色玛瑙的石头,长约一尺半,有奇怪的雕刻,中国人视为珍宝,但物件本身看来并无多大价值。


 

上面这个小故事正说明了当时中西文化的不同。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所注重的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正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的背景下,欧洲文化背景下的首饰风格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17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巴洛克时期的首饰主要特点在于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欧洲当时的首饰制作工艺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钻石等宝石的加工、镶嵌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纵观当时整个世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十分明显,欧洲经过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后,社会经济的提高导致了手工首饰业的发展和革新,在宗教的驱使下,各种新型工艺都运用到首饰设计及加工中,而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还在延续小作坊加工模式,享受着天朝上国的恩赐,将选料和工艺推向极致。

当时的康乾盛世导致社会物资富裕,中国最大的玉山子——《大禹治水》就产生在那一时期,前后耗费17年,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就加工时间而言,中国自古就有“慢工出细活”的说法,有的工匠制作一件首饰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而在欧洲却恰好相反,他们的文化赋予他们去掠夺,去追求速度上的优势。当时,欧洲对中国的手工艺品十分欣赏,使得大量首饰出口欧洲,说明当时中国的手工艺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后期较长的制作时间也阻碍了首饰的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在首饰制作上都各有所长,也为今天的首饰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供我们学习和研究。

下一页吴冠中仙逝——艺术大师时代的终结?上一页中国奢侈品路在何方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四期
· 沧海一粟——专访刘海粟助手柯文辉先生
· 充满激情与理想的老者——收藏家高培芝的故事
· 高位换手 谁来接盘——纵览6月伦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
· 进口葡萄酒提“速”换“挡”
· 科技时尚:新媒体艺术的前卫立场
· 热点酒庄2009年份期酒最新价格发布
· 四大名绣之苏绣
· 探寻当代艺术语言的轨迹——访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
· 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艺术创新
· 香港国际艺术展:亚洲版Frieze
· 中国奢侈品路在何方
· 中西古典首饰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