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吴冠中仙逝——艺术大师时代的终结?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26 11:17:13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老人走向遥远,

虽渐远渐小,

却背影清晰 ……

吴冠中先生溘然长逝,有人哀叹,中国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也走了。老人那张清癯的面容深深印记在每个人的心中……缅怀大师,站得越远,我们反而看得越真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师已走,斯人已去,我们不仅哀婉,中国当代艺术,谁能望其项背?谁堪称下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

“东西冠中”

从20世纪初以来,中国艺术受到西方冲击,林风眠开创“中西结合”的发展之路,众多艺术家追寻其后,继续探索。作为一位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人物,吴冠中在中西艺术融合的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艺术是中西融合道路上的又一座高峰,对我国当代美术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吴冠中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视觉性、艺术创作的实验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以及抽象形式的共通性运用于创作之中,开创了独特的东西融合之路。他吸收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将东方传统美学的韵味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规律融于作品,充分利用点线面的造型语言,创作出有别于传统的水墨画和油画。作品既具有东方韵味的审美感,又兼备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规律,东西艺术自然汇合、杂糅,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面貌。吴冠中先生的创新思想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需要,为中国绘画事业带来生机活力,也体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发生的变化。

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朝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向前发展,水墨画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囿于传统包袱之中,难以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在全盘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基础上诞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始终难与传统相连,形成断层之势。中西结合虽然是众多艺术家共识,然而,真正能在理论和实际创作中形成独特风格的艺术家微乎其微。

20世纪的“石涛”

吴冠中不仅在艺术创作革新上形成独特面貌,他在美术创作理论上也多有建树,引发争鸣。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就引发轩然大波,激起了世纪末中国画坛之争。他提出的“形式决定内容”、“绘画的形式美”、“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抽象美”、“造型艺术离不开对人体美的研究”、“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等言论,观点鲜明,字字有力,彰显了艺术家本人的艺术主张与艺术观点,对中国画、油画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虽然面对众多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甚至谩骂,吴冠中坚持自己的思想,像一位勇往直前的斗士,毫不退让。

晚年时,他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文字是其艺术表现的另一种方式,在他看来,文字的思想比绘画更深刻,他以诗性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一位艺者的声音。《我负丹青》、《望尽天涯路》、《画里阴晴》……都将艺术家自己的创作思想、观念和感想以简练质朴的文字表现出来。他的《我读石涛画语录》,从一位创作者的角度,与这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遥相对话,在艺术创作精神上一脉相承。

与其相比,在目前中国画坛上,无论是坚持传统中国画的艺术家,还是以前卫观念为出发点的当代艺术家,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以清晰通俗的语言、文字表述清楚,树立一家之言。当代艺术虽然名家如林,在艺术理论的阐述和深化上,还没有哪位艺术家对艺术创作问题作如此直截了当的阐述,还没人能超越先生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画坛“鲁迅”

吴冠中喜欢鲁迅,他坦言:“我想做一个美术上的鲁迅,但我做不到,我表达不出来。世上多一个齐白石没什么大不了,但少一个鲁迅,精神世界就不一样。”在其一生,先生秉承自己信仰的鲁迅精神,敢说敢言,直言不讳。

吴冠中提出尖锐的问题,语言犀利,他指责美术界“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中国画如果陈陈相因,只有“死路一条”,教学评估“劳民伤财”,美协和画院“养了许多官僚”,“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 ……老人直言不讳,大胆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激烈的艺术主张和叛逆的个性常常使他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成为当代艺术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正是这种敢说敢言的作风,促使相关人士、机构反思、讨论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促进艺术推陈出新,使艺坛焕发生机。先生敢说敢言,敢于说真话的品格,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勇气和良知,也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中国历代文人画家大多过着“独善其身”的书斋生活,也影响了当代很多艺术家,因此,很多人抱着消极避世情节,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苟安于世俗观念,得过且过,对艺术界、现实生活中诸多不正风气视而不见,以艺术家的名气获利。

大师远去,我辈蹒跚,在保守的艺术界里,还有哪一位堪称大师的人物能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胆识针砭时弊、击浊扬清?还能有谁以艺术家这样的身份来洞察社会问题,针砭艺术圈、艺术机构存在的不良风气?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额高达数十亿元,作品成交价格频频刷新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纪录,作品成交总额几乎与齐白石持平。然而,面对蜂拥的财富和昂贵的身价,他仍旧保持一贯作风,俭朴行事,视名利为过眼云烟。他认为,一时的天价并不能说明什么,艺术的价值需要经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吴冠中将其一生辛勤耕耘的成果,大部分捐献给了中国及海外各大美术馆、博物馆。

2002年3月,他向香港艺术馆捐赠12幅作品;2005年9月,向上海美术馆捐赠6幅精选作品;2006年8月,他将《一九七四年•长江》、《江村》和《石榴》几件作品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2008年5月,他向上海美术馆捐赠66件精品;2008年9月,吴冠中将113件作品捐献给新加坡美术馆;2009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36幅作品……就在离世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捐画,再次向香港艺术馆捐赠了5件作品,其中4件是2010年完成的。

谁继其后?

吴冠中先生的成就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融汇中西,创作出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的艺术作品;二是学术观点鲜明,影响深远;三是著作等身,反响巨大;四是被国内外艺术界所公认,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洲美术馆收藏了其为数众多的作品;五是作品价格多年稳居内地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最高价。吴冠中的艺术经历不仅横跨中国近现代和当代艺术史,还卓然独立于西方近现代和当代艺术史,他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

艺术家刘罡在怀念吴冠中的文章中写到:“我仍禁不住要哀叹,不是为吴冠中,而是为中国画坛,因为我实在想不出现在能有哪位画师可以填补吴老留下的大师空位。”也许,这也是值得我们追问、思考的问题——大师仙逝,谁继其后?

纵观当今中国艺术界,堪称艺术家的为数众多,自封“大师”之人为数不少,然而,如果以以上的标准来衡量,符合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从油画领域看,借用目前通行的说法,分为写实画派和注重观念的当代艺术。写实画派中一些人的作品依然没有摆脱前苏联写实绘画的影响,并未开创出自己的艺术之路;一些人结合当下时代背景,用自己绘画语言创作出了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各方面的反响很好,但要做到融会贯通还须时日,离开宗立派也较远。当代艺术领域,不少人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语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本土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中找寻素材,以图开辟中国油画新局面。近几年活跃于市场的艺术家堪称代表,但是他们普遍缺乏鲜明学术观点和影响深远的著作,还具争议。

从中国传统文化培植出的中国书画,尽管不少人在国内影响很大,但以大师的标准衡量,尚有不小差距。中国书画历代大师辈出,想要在传统的道路上开拓创新,难度可想而知。不少人以传统笔墨表现当下生活,但要获得广泛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他艺术门类亦然。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艺术领域交融、碰撞,谁的作品能名扬当时甚至流芳百世,关键在于谁能开创出为世界大多数人所能欣赏的“大美”来。

吴冠中的成功之路是无法复制的,但应该从吴冠中的艺术生涯中学会如何抓住时代的脉搏,超越地域的局限。空前开放的表达、信息交流的便捷、物质条件的优厚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诱惑、丰厚的物质条件带来的舒适生活却可能是时代带给艺术家的考验。

未来的艺术大师,必定是一个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的人,一个能化阻力为动力的人,一个甘愿为艺术献身的人。


 

评论家眼中的吴冠中关于吴冠中的历史地位 ——访评论家、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

采访/本刊记者 尧小锋

S: 您觉得吴冠中先生是艺术大师吗?

L: 一位艺术家是不是艺术大师,我们现在说起来还为时尚早,但吴冠中肯定是一位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家。解放后,艺术创作一直强调“题材决定论”与艺术为政治服务,所谓形式却是禁区。在文革时,类似情况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文革之后,吴冠中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反命题,即“形式决定内容”,不仅突出了形式美的重要作用,冲破了艺术创作的禁区,还挑起了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讨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这对艺术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谁也无法回避。

我认为,虽然还有些人不太喜欢他的作品,但我们决不能忽视他的历史贡献。实际上,他所强调的形式美绘画和伤痕绘画在当时形成了反文革绘画的两翼。比如,川美的那批艺术家,是想回到真正的现实主义中去,所以他们对以往的伪歌颂模式进行了批判与反驳。而吴冠中的“形式决定内容”论,则强调形式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其反叛艺术中的文学性、政治性,要让艺术回到自身,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当时艺术的走势。如果要单纯从作品来说,现在还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所以应该将你提出的问题留待历史检验为好。

S: 如果说某人能称得上艺术大师,需要哪些标准呢?

L: 我觉得,一位艺术大师不仅要提出使艺术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观点与问题,而且他的作品还要很好地解决他所提出来的艺术问题。在新时期,有一些艺术家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观点和问题,也许他们自己并没有解决得很好,但他启发了后来者。吴冠中是一位令我们尊敬的老艺术家,他有胆量,有气节,他在当时的发言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说出了很多艺术家想说没有说的话,因此,他才打开了世纪之门,这很不容易。

S: 堪称大师的人还需要具备全球性的眼光,能中西兼容,是吗?

L: 吴冠中老师早年学过中国画,在法国留学时,又学了西方现代派的东西,他一直在努力做中西融合的事情,也很有成就。不管怎样,真正的大师是经过历史沉淀出来的,而不是我们现在评出来的。

S: 您觉得就影响力来说,现在还能产生具有像吴冠中这样影响力的艺术家吗?

L: 肯定还是会有的。时势造英雄,不同的时代就会造就不同的英雄,在文革转交之际,注定要出现吴冠中这样的人。

当代没有大师 ——评论家、《当代美术家》执行主编俞可访谈

采访/本刊记者 尧小锋

S: 您觉得吴冠中是不是中国艺术界最后一位大师?

Y: 吴冠中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坚持个人对艺术的看法,如果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地域推出一些代表性艺术家的话,我觉得他无疑是人选之一,但他的绘画实践还是受到一定的局限。大师应该能在文化内涵和艺术创作上,对这个时代构成影响,能对当下的生活乃至未来提供某种新的可能。中国今天的“大师”有点泛滥,但真正能成为“大师”的,还有待商榷。

S: 您觉得当代有没有大师?

Y: 我认为当代没有大师。今天的文化评价体系和过去不一样,不是地域化地去看一种文化现象,而是必须在一种全球语境中去审视。我想,在艺术方面能产生好比世界杯足球赛或者奥运会那样影响的人才能称为“大师”。

S: 您觉得未来的艺术大师会产生在哪个领域?

Y: 当代艺术这个领域肯定是有可能产生的。发明创造是构成大师的前提,关键是我们对大师的定义是什么?我觉得文化领域要称谁是大师有些困难。

S: 您觉得哪些标准应当是中国的艺术大师必须具备的?

Y: 首先,在文化上要带有强烈标识性,这种标识不是符号化,而是能够表现中国在整个历史、社会和时代中对更广泛群体所构成的影响。比如文艺复兴就有很显著的大师标志,它从中世纪的宗教转向人文思想,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达芬奇等大师级人物;其次,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师,不能是地域范围的,全球文化仍然是一个参照系。比如说梵高的艺术,他已经影响了全世界;第三,文化传播的方式覆盖面要广泛,大师应该是能在更大区域内构成反响的人物。最根本的是,他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大师还是出现在古代,近现代真的没有大师。如果我们将大师的标准定低一些,大师也是存在的,比如李可染、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虽然他们影响了一批人,但这种范围还是很狭窄的,我们今天应该站在一种广泛的角度去认识大师这个问题。


 

探寻于油画和水墨之间 ——访评论家、《吴冠中全集》主编水天中

采访/本刊记者 李荣坤

S: 您之前曾参与并完成了吴老多部著作的编著,了解其在中国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请分析其艺术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T: 吴冠中先生在油画和水墨两种艺术形式里往返探寻并发掘,可以说他是中国艺术家里唯一以这种状态进行创作的,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等都是兼画中国画和油画,但都是前期画油画,晚期画水墨。吴冠中一直在寻找两种不同绘画语言的沟通和移植。

S: 作为承前启后的老一辈艺术家,他对中国当代艺术有哪些影响?

T: 他对绘画形式结构的重视和对中国韵味与当代形式的结合,都有深远影响。直接或间接受到他影响的画家比如王怀庆、阎振铎等。他发展了林风眠的艺术观念,同时代艺术家还包括朱德群、赵无极等,他们都有各自的特长,但都用西方的现代观念弘扬中国的文化情趣和精神。正如吴冠中所说,我们得益于传统给予的启发,失足于传统的是模仿,这对中国水墨发展有警示和启发意义,展示出一种新的可能性:不追随古典大师同样可以造就出中国情趣的艺术作品。

S: 中国历史对吴冠中艺术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

T: 他的文化知识结构以及个性的形成以五四运动为背景,随后就是战争年代,流亡的经历是对他的性格气质的又一塑造;1949年回国后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做民族大众雅俗共赏的艺术等思想的影响,他抗拒心理与适应共存。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与时代同步而又相抗争叛逆的矛盾情结,他的艺术是20世纪后期中国文化环境既冲突又亲和的产物。

S: 其作品在美术史里又是何种风格和定位?

T: 绘画实践上偏重对形式的创造,思想上倾向对现实问题的批判。

S: 这个时代里,“大师”的标准又是什么?

T: “大师”现在很泛滥,它是从佛教里来的词语。对艺术某一方面有所推进,在原有艺术领域添加新元素,才称得上“大师”。

将最美留给公众 ——访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

采访/本刊记者 黄 辉

S: 我们知道,吴冠中生前要了结的一桩大事就是自己作品的归宿,上海美术馆是接受吴冠中作品捐赠的重要对象,能先谈谈捐赠的情况吗?

L: 2005年,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吴冠中艺术展”,当时他就捐赠了6件作品,3件彩墨,3件油画。2008年年初,吴冠中先生打电话给我,他说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考虑,希望我到北京去和他商量一下。当时,他就提出来捐赠的计划,一共有66件作品,其中有30件油画,36件彩墨。这些都是无偿捐赠的,没有任何条件。 2008年下半年,在我们筹备吴冠中先生捐赠展时,他又为上海美术馆捐赠了15件素描。上海美术馆前后一共接受了吴冠中先生捐赠的87件作品。这些作品包括各种样式——油画、彩墨和素描,也是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他希望,如果有人要看吴冠中的作品,有人要研究吴冠中,就到上海美术馆。

S: 吴冠中将作品捐赠给国内外各大美术机构,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L: 吴老在谈到他捐赠作品的原因时,他这样说:“我一生追求真善美,这些作品就像我的儿女,是我毕生的心血,很多我自己心爱的画作一直留着,我希望我自己的画能够留给社会,所以我要捐赠的话,我就会捐献给公家的美术馆,而不是卖给私人。我希望我的艺术让人们看到,让大家看到,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审美教育比较落后的国家,老百姓平时没有机会看到更多美的东西,我希望我能带个头,让大家知道、看到什么是最好的艺术。” 他认为上海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将作品放在上海是合适的。回头来看,吴先生选择新加坡、香港这些地方有他自身的考虑,那里中西文化交汇,他选择的这些捐赠地点和他自己的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是相通的。后来,他的作品和文献,包括他的一些书信、文字资料,捐赠给了浙江省美术馆和他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实际上,这也是他人生轨迹和艺术思想的写照,捐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受捐单位负责人眼中的吴冠中

吴冠中的香港情怀 ——访香港艺术馆馆长邓海超

文 / 香港特约记者 惊 天

中国画坛巨匠吴冠中离世当天,他的儿子吴可雨正在香港,代父办理将5幅近作送赠香港事宜,以致未能留京见父亲最后一面。吴冠中过往4次将52张画作捐给香港,正在港举行的“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顿变吴老的凭吊回顾展。

就捐赠事宜,上月赴京面晤吴冠中的香港艺术馆馆长邓海超,收到吴老离世消息时顿感愕然。记者之前跟邓馆长闲聊,得闻艺术馆有意辟吴冠中展厅,当时吴老还是精力旺盛、作画不断。

吴冠中一口气把他近年所画的几十幅近作豪捐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珍藏,保守估计作品价值逾1.5亿港元。邓海超说:“去年,吴老主动联络想捐赠画作予香港,得知后我们既兴奋也不敢怠慢,立即行动。”吴老慷慨捐赠出于“喜觅知音人”。

邓海超说那次访谈气氛良好,吴老身体十分壮建,非常健谈,尤其关心香港,还说自己喜欢香港,尤其欣赏香港的策展水平和尊重艺术家的氛围,故增加他对艺术馆的信任,还风趣地说“被香港俘虏了”。

事缘这样,2002年,香港艺术馆为吴冠中举办了大型回顾展,馆方的安排令吴老印象深刻。吴冠中曾说:“他们不仅挂了我的作品,而且读通和理解了我的艺术探索,剖析我探索方向中的脉络,将手法演进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面貌并列展出,令观众易于看清作者的创作追求,其成败得失,共尝其苦乐……”

吴冠中总共向香港艺术馆赠送了47幅作品,包括1995年赠送的两幅水墨和2002年赠送的12幅油画、水墨及手稿。香港艺术馆6月25日宣布,吴冠中再次慷慨捐赠5幅水墨近作予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并于7月23日开始将新赠作品展出。据说吴冠中有意在8月29日展览结束前来港观赏,遗憾心愿未了。

吴冠中最新捐赠的5幅画作都为水墨作品,其中4幅为2010年新作,包括:《休闲》、《幻影》、《梦醒》及《巢》;另一幅为2001年创作的《朱颜未改》。展品中更有他过去多年使用的画毡、调色板和画笔等绘画工具,是吴冠中首次送给国有博物馆的特别礼物。

吴冠中对香港有特别感情,上世纪50年代,他从法国乘船途经香港回内地,自此多次以香港为主题入画,也曾经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旁即兴作画,记下香港印象。

艺术家眼中的吴冠中 ——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

采访/本刊记者 黄 辉

S: 请简单介绍您和吴冠中先生交往的经历。

W: 我最早了解吴冠中先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看到他的画,觉得很有意境、很美。后来我在无锡读书,吴冠中先生给我们做了一次讲座,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几点:我的老师和他曾是同窗,他握住我老师的手说:“我们都是手艺人。”这句话让我非常震惊,一个艺术家怎么说自己是手艺人呢?我后来领会到,实际上,艺术家创作他的作品,表现他的意义和境界都要通过双手来完成。吴先生当时还讲了一句,“中国画的围墙迟早会被打破,我现在在中国画之外,但我也不想钻进去,因为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扇围墙终究会被打破。”这句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S: 当时吴冠中先生所指的中国画的“围墙”是什么?

W: 他说的“围墙”指的是中国画那些既成的观念和程式,或者是中国画里面一些习惯了的形式和审美意趣。他不想钻进去,因为不需要,再过一些年,这道墙终究会被打破的。人类艺术形式不同,但在高境界处是相通的。中国画的发展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就像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再带着印象派的眼光去画那些光色,这近乎于一个怀旧的故事。中国画的围墙将在社会生活的演变中,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隔阂消除中走进近现代人心灵的世界。

S:这次之后,你再和吴冠中先生见面是什么时候?

W: 2001年,我在北京大学参加我的作品《冯友兰铜像》揭幕式,我拨通了吴老师的电话,欲拜望他。他仔细地告诉了我去他家的路线和具体地址。到了他家,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是非之人啊!” 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从“假画案”、从“笔墨等于零”,吴老一直在艺术的风头浪尖。关于这点,我不能站在其中妄加评论,但有一点我很认同,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当随精神,当随人的内心世界,人的感受,如果不随这些的话,笔墨等于零。

S:吴冠中先生提出的一些言辞激烈的批评、言论,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美术体制和美术教育有怎样的影响?

W: 影响是毫无疑问的!首先,吴冠中先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艺术界发出一种不同的声音,艺术就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百家争鸣。吴冠中先生的讲话总是带着他作为艺术家过激的部分,这样可能会产生很大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促发人们思想催生的因素。第二,吴冠中先生提出的很多理论都是艺术的真髓,比如他说的“中国画的围墙必须被打破”,我们现在再看目前的状况时,的确如此,艺术创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可以说,吴冠中先生是一位思想者,也是一位革命者、革新者。


 

收藏家眼中的吴冠中 ——访宝斋主人郭庆祥

采访/本刊记者 李荣坤

S: 中国有很多的优秀艺术家,大连万达为什么选择收藏吴冠中的作品?

G: 我们对近一百年的艺术家有所研究后,看重艺术家的创造性精神及对美术界的贡献。这个期间得到公认的艺术家如潘天寿、石鲁、李可染、吴冠中等,他们是艺术的开拓者,成功者一定是开拓者,会影响美术史的发展。选择吴冠中首先也是看重了其艺术本身对社会和美术界的贡献。其表现:他把中国传统笔墨精神变成现代笔墨精神。创作中坚持形式不受内容局限,画面的诗意性和民族气息凸显画面。这是我们收藏作品和审美的标准。

S: 到现在为止,大连万达已收藏70多幅吴冠中作品,并为其举办全国乃至世界巡回展,取得较大反响,对于企业最大的受益体现在哪些方面?

G: 我们无法回避收藏即投资的定义转换,经济价值可以随着艺术价值而来。我们并没考虑直观的经济价值和回报。不管企业还是个人收藏我都提倡“感性收藏”,意义不在于作品价值本身,重在享受审美大餐。“美”可育人。收藏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实力,没有钱怎么搞收藏?收藏本身属投资行为,具备高雅品味和审美观念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大连万达致力于收藏代表中国文化水准的艺术家,社会给了企业发展条件,企业就要尽可能多地为社会谋福利,其中包括“文化福利”。吴冠中看到万达把中国优秀作品带到国外做展览,也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我们的活动。

吴冠中如何亦为市场榜样

文/本刊记者 贺 雷

追忆吴冠中,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等领域,他对艺术市场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的作品每年的拍卖总成交额多年稳居当今艺术家榜首,堪称中国艺术家市场成功之楷模。

合理的收藏结构 市场的重要支撑

吴冠中作品的价格水平和他在艺术上的建树是完美匹配的。从吴冠中作品的整个变化趋势来看,自2001年以来,其作品价格整体处于上涨趋势中,在2006年和2008年受拍卖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其作品价格进行了调整。但目前其作品价格稳步上涨的趋势非常明显。

北京匡时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认为,和同时代的其他画家比,吴冠中作品的价格较高,收藏群体比较广泛,既有国内藏家,又有海外藏家,特别是东南亚收藏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关注他的作品,很多精品都收藏在他们手中。同时吴冠中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所以,市场上的作品并不多,这些原因都决定了吴冠中作品的市场价格会一直比较高。

目前,拍卖市场上吴冠中的佳作均被刘益谦、刘銮雄、陈泰铭等著名藏家和民生银行等收藏机构购走。大连万达集团旗下的玥宝斋,由郭庆祥负责,自1992年开始收藏了70多件吴冠中的水墨作品,成为内地收藏吴冠中作品最多的机构。新加坡著名收藏家郭瑞腾先生是吴冠中作品最多、最全的收藏者,在他的好藏之美术馆中,收藏了100多件吴冠中20世纪70年代的油画作品。同时吴冠中的很多作品由他的儿子吴可雨收藏。

吴冠中大部分作品并没有流通在市场上,而是捐赠给了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2006年,吴冠中将其重要作品《一九七四年•长江》、《江村》和《石榴》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这也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吴冠中还将大量作品捐赠给香港艺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向重要艺术机构捐赠作品,体现了吴冠中对艺术无私且真挚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吴冠中艺术成就的认可,这为吴冠中作品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毁画”与“打假” 严谨的创作态度

吴冠中有“毁画”的习惯,可谓家喻户晓。只要他对自己的作品稍微感到不满意,即使是已经完全画好的作品,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毁掉。“不满意的画绝不能让它流传出去”,这是他对待艺术的态度。

吴冠中在打假上的坚决已经成为艺术界的佳话,那幅题有“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池塘》让人记忆犹新。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说:“吴冠中在打假上的坚决,表明了一种对待艺术严谨、求真的态度,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伪作出现,但他起到了警示藏家,提升市场信心的作用。”

作品全集 市场与学术的可靠依据

2007年9卷本的《吴冠中全集》出版发行,此全集共收入了吴冠中一生各个时期绘画的代表作品2048件、艺术评论226篇。在生前亲自参与编纂自己的作品全集,为后人研究、收藏他的作品提供最可以信赖的依据,是吴冠中的一大贡献。

北京翰海油画部负责人柴宁说:“吴冠中非常好的一点就是他在生前就出了作品全集,而且自己亲自参与,其作品真伪问题的梳理在生前已经做好,为我们进行鉴定和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目前可以确认是真迹的吴冠中作品就有2000多件,这是其他艺术大师无法比拟的。”

大师风范 市场波澜不惊

董国强说:“吴冠中的作品价格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比较高,多年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中,今后这种状态应该还会持续,他的辞世对拍卖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

柴宁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吴冠中的去世对市场肯定会有影响,但不会特别大。一般说艺术家的去世使其作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艺术家去世后,他的作品就不会增加了。但吴冠中的情况不同,最近5年来,吴冠中虽然一直在创作,但其作品没有投放到市场上来,大部分都捐给了博物馆和美术馆,现在市场上基本上都是他2000年之前的作品。所以作品的供应量不会因为他的去世而产生很大的变化。他的作品价格一直是稳步上涨的,很受市场欢迎,市场的交易量、成交率以及藏家的收藏结构都非常出色,可以说他是中国现当代最具指标性的一位艺术家。

甘学军认为,吴冠中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决定了他的作品在市场上的高端地位。从市场表现来看,他的作品价位在生前已经仅次于齐白石,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格是一致的。但甘学军不无担心地说:“吴先生的作品比较多,作品价格高,他的仿作和伪作也很多。在吴先生生前,市场上就发生过一些鱼目混杂的事情,其去世后可能没法证明一些作品的真实性,这可能会对其市场信心造成冲击。但是有确凿证据的作品,其市场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时间无情地将这位大师带走,但他的艺术和精神却会一直影响着后人,可以说这是作为市场楷模的艺术大师给予我们的一种永恒回忆,是世人的宝贵财富。

下一页简介上一页中西古典首饰对比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四期
· 沧海一粟——专访刘海粟助手柯文辉先生
· 充满激情与理想的老者——收藏家高培芝的故事
· 高位换手 谁来接盘——纵览6月伦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
· 进口葡萄酒提“速”换“挡”
· 科技时尚:新媒体艺术的前卫立场
· 热点酒庄2009年份期酒最新价格发布
· 四大名绣之苏绣
· 探寻当代艺术语言的轨迹——访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
· 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艺术创新
· 香港国际艺术展:亚洲版Frieze
· 中国奢侈品路在何方
· 中西古典首饰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