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艺术与投资》主编,每日、月、年度处理关乎艺术市场、投资指南、藏珍鉴赏等等大量信息,自觉以为“行家”;各类场合谈及以上问题,都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听者深为叹服;却不知真实内情则是,我是完全在“纸上谈兵”,有理论,而无半点实践、应用之机缘。出身原因,对“艺术”非常之熟悉,对“艺术市场”却是真正的门外汉。 1980、90 年代的国内美术学院内,又何尝有机会谈及艺术市场,即便有些许信息往来,也多为人所不屑一顾;要知,那时的艺术市场,多为东南亚或台湾等新兴资本体关照,运作内容又多为边区民俗风情、人体或怀旧等题材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品,这些“商品画”是为正统艺术教育所不齿的。任何当代艺术的观点与实践显得非常边缘,常为正统的、主流学院排斥、贬抑;甚至传闻中的“当代艺术”又多为官方控制,当代艺术家常被描述为“盲流艺术家”、地下艺术家等等,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印象,无单位、无收入的等等境况是可想而知的悲惨;即便 94、95 年有机会与“北京东村”艺术家常有与伙,但也时常警惕自己的“滑落”,直至成年,才知那才叫真正的自由。 转眼十数年,艺术市场已日中天,成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可撼动的先进代表,传统艺术、学院艺术、当代艺术、民间艺术等等平行并列发展,各有洞天,真可谓是 “百家争鸣”;由此带来的信息爆炸,艺术媒体处理起来,不免需要操作的立场、角度等距离拉大,方可态度鲜明、独树一帜。《艺术与投资》兼顾经典、近现代与当代的视野与工作方法,是与当下活跃的艺术生态和现场现象紧密不可分。 近来,因为职业原因,经常有多位生意朋友往来咨询,甚至常常“委以重任”。最近的关键词是达利、董其昌、傅抱石;几位朋友同时操盘以上艺术家的作品,多与意见相询,由此侧面可见市场的兴旺;再联想至近期拍卖的多次“历史创举” 及新高,更使从业者信心大增。 2010年起,《艺术与投资》的参与“艺术市场”的动作与实践机会逐渐增多,国内外重要艺术博览会常有参与,如巴塞尔、日本、台北、韩国、香港及内地等等;而拍卖市场数据与画廊资讯更是细致,常例的“鉴赏”与“名家专栏”也日见活络、丰富;即使大部分时间是在“纸上”谈兵,但“兵” 的内涵显而易见愈发专业与清晰起来。该做的工作很多,也期待更多读者、专家的批评与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