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林:《“不对称”的陈逸飞》,《新民周刊》2005年第16期)
陈逸飞的病逝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尤其是给中年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
针对陈逸飞过度劳累加重病情,欧阳正汉在《陈逸飞之死敲响警钟》一文中称之为过劳死,就是过度劳累而死。文章列举了很多实例,提醒人们防止过劳死。
“过劳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种现代病,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筋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丧命。有人将其定义为由于长期慢性疲劳而诱发的猝死,即“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累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中年对男人来说,是肩负着家庭、职业重任的非常时期。而这一时期,却正是男人的身体素质由盛而衰的当口,稍不注意,身心极易患上各种疾病。据陈逸飞的司机讲:“陈逸飞先生工作时玩命地干,常常连续几日不休不眠。他前段时间就曾发生过胃穿孔,后来又一直感冒发烧,但他一直坚持,最后实在挺不住了,才进了医院。”只要病情稍微好转,就离开医院继续工作,正因为他对工作的这种高度激情,忽视自身的身体健康,最终倒在了人生的舞台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专业营养师说,引起“过劳死”的主要原因有重体力劳动、无休息日的工作、夜班等违反生理规律的劳动,因过重的压力等产生的情绪方面的过重负担等。此外,由于上述原因而出现的睡眠规律紊乱,休息、闲暇时间减少,过量饮酒、吸烟,饮食习惯变化,放弃休养,家庭生活不稳定等因素,也会导致积劳成疾。
一项针对城市中年男性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66%的人失眠、多梦、不易入睡;经常腰酸背痛者占到62%;一干活就喊累的占58%;爬楼时感到吃力或记忆力明显减退的有57%;皮肤干燥、面色晦暗、脾气暴躁、焦急者为48%。在众多健康问题的困扰下,近几年我国中年男性“猝死”屡屡发生。2004年4月8日,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Jan Malm)由于连续超负荷工作导致心脏骤停突然逝世。著名数学家张广厚、音乐家施光南这些才华横溢的科学家、艺术家、管理人员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却在50岁上下猝然离世!如今,陈逸飞的死又一次让悲剧上演!
(欧阳正文:《陈逸飞之死敲响警钟》,《中国文化报》2005年4月20日)
过度劳累的人,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可能不在少数,在责任特殊的中年知识分子中间可能更普遍,应该警钟长鸣,健康第一。这是说来愐怀陈逸飞的,是说给所有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的,其实也是说给我们自己的。
张欣为陈逸飞的过早离世写下了一篇《名人之死》,开头两段说:
陈逸飞过世之后,他以往的接受电视媒体采访的节目被较为集中地播放出来,感觉他的状态就是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人。如果看见他躺在病床上,总相信他随时会起身,处理各种各样的事,这就是他,不走,永不会改变。
在他的追思会上,许多人热泪滚滚,不能自制,估计有一半的眼泪其实是为自己而流,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张欣:《名人之死》,《新民晚报》2005年5月29日)
一半的眼泪是为陈逸飞而流的,一半是由陈逸飞而想到自己的生命境遇而流的,这话值得认可。
人生越苦短,越要爱惜生命。
群体记忆
逸飞的西去,引发的是万千的悲伤,万千的感慨,万千的追忆。
悲伤的人,不只是逸飞的亲人,不只是逸飞的同事,不只是逸飞的朋友,不只是逸飞的同行,还有那万千热爱生活的人们,还有那万千向往艺术的人们。
我在这里引出的是各界人士追忆和怀念陈逸飞的精妙话语,相信读者一定能够从中读到感伤,读到感慨,读到苍凉,读到美丽。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致陈逸飞导演家人的一封信
致陈逸飞先生家人:
惊闻逸飞先生离去,我们十分震惊和悲痛。他是一位对艺术充满了完美主义理想追求的视觉艺术家,也是一个对生活和朋友充满善意的人、一个单纯的人。他之于电影的这一份挚爱和为之付出的不懈探索令我们心生敬意并深深地缅怀。
他的艺术成就永垂青史!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著名电影人吴思远: 陈导演去世的时候,我刚刚离开上海,而此前我们几乎天天通电话,商量影片的进度以及日常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他平时身体非常好,说话底气十足,谁也没有想到他会突然离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