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演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15 15:52:3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临时病房》(2008年)今年曾在广州摄影双年展上展出,此次是首次在北京展出。作品是艺术家应Northern Stage剧场之邀在纽卡斯尔居住期间创作的,也是他对当时剧院重建的所作出的“反应”。在英国居住期间,他被“剧院于观众而言是一种情感宣泄的场所”这一观念激发。这个场地是探索痛苦和医治主题的起点(一种已经在艺术家内心成型的主题),将人们在医院得到的“物理治疗”与人们在剧院中、艺术以及文化中体验的“情感治疗”相并置。三百名当地志愿者应邀参加位于Northern Stage剧院的作品拍摄,影像被现场投影在剧院的屏幕上。影像花了数天时间作准备,用了一整天来拍摄。整个制作过程包括寻找数百名医生和护士的服装、符合条件的化妆师、招募志愿者,事无具细的安排庞大后勤队伍以及细枝末节。当你面对王庆松的作品时,我们可以说在中国创作大型作品更容易、也更廉价,但是这件通过协作在国外孕育而生的作品,更大意义在于志愿者们对作品的热烈响应。正如剧院博客上所记录的,从爱丁堡到伦敦,大约有六百人申请参与这一艺术项目,年纪最小的只有三个月大,最大的有七十六岁。这个作品是对景观与观众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的勾勒。人群参与了痛苦的剧场化过程,观众在其中被转化成为候诊的病人,或是在观众席上等候演出开始的群众。在鲜活的画面之中,艺术家坐在中央,读着一张报纸,像其他人一样等候着。这些年里,王庆松在自己照片中的角色,已经从观者转向了参与者,并且出现在不同的剧情中。在这幅作品中,他的出现仿佛暗示了某种“导演签名”(让人不禁想起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客串),并且确立了作者本人与作品主体间的关系。

为了回应他的作品是否是利用电脑拼接而生的这个问题,在2003年,艺术家开始拍摄他的制作过程的纪录片。这些文献很有意思,捕捉到了他的作品问世之地的氛围,提供了人群互动的幕后资料。因此,我们决定在此次展览中播放一段录像片段【由安德烈·卡瓦祖迪(老安)编辑】,让观众体味艺术家的整个创作的过程。

与王庆松不同,黛博拉·威利齐实际上是场景之中唯一的表演者,通常她把自己当作观众与每幅作品所探究的观念之间的过滤器。这位年轻意大利艺术家毕业于罗马电影实验中心(Centro Sperimentale di Fotografia),她将自己作为视觉艺术家(行为表演、录像、摄影)的活动与为做电影摄影导演的工作结合起来。在威利齐的作品中,场景为她变色龙式的角色扮演提供了背景,她模仿了神话人物、标志性人物、童话故事人物以及十五至十六世纪绘画中的基调。她的作品有着艺术狂欢的一面,嘲讽了陈规老套,对社会认同提出了质疑,颠覆了普遍被公众接受的人物形象。

在她的系列作品《不幸的结局》(2007年)中,艺术家通过照片和录像演绎位历史上的女性人物的死亡瞬间(大多数情况下是暴力的):戴安娜王妃(1997年)、弗兰西斯卡·伍德曼(1981年)、特雷莎修女(1997年)、玛丽亚·安东尼特皇后(1793年)、玛丽莲·梦露(1962年)、女间谍玛塔·哈利(1917年)、尼可(地下丝绒主唱)(1988年)、茜茜公主(1898年)。威利齐以充满戏剧化和画面感的方式再现了这些人物,尤其注意到了服装和布光两方面。接着,她调整了一些布景元素,用以解读历史人物的心理,阐述她妙趣横生的见解。玛丽亚·安东尼特皇后的裙摆覆盖了整个背景,看起来像是孔雀开屏。眼睛上的绷带揭示出她根本无法看到这赤裸裸的现实。玛丽莲·梦露躺在一张单人床上,象征着这女人内心隐秘的空虚与绝望。这些肖像表现了由生入死的一刹那,与此同时她们成为了流行的偶像。艺术家沉迷于有关这些历史人物的充满谜团的和近似神话般的新闻报道,她把她们刻画成公主一般的人物,她们在不幸的境遇下的死亡造就了她们不朽的声名。一个灾难发生的同时,一个神话的诞生了。

故事游走于“之前”和“之后” 中间这个永久悬浮的时间里,—— 游走在被光线、画外音、姿势以及摄影机的缓慢移动所强化的处于死亡、梦境和睡眠之间的无限循环的时刻和神秘的状态中。随着作品在电影、影像和摄影的分界线上发展,这种悬浮和神秘也延伸到了形式上。整个系列中的摄影作品并非取自录像的定格画面,而是(与她的研究相一致)在同一个场景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提到录像部分,布鲁诺·迪·马利诺(Bruno Di Marino)认为这八幅肖像:“一方面是人物静止摆拍的肖像摄影;另一方面,它们属于活动影像的领域。” 而且 “在图画、照片和电影三种表现手法的分界线上,威利齐作品中似乎含有贡布里希(Gombrich)提出的“瞬间”(punctum temporis),这是艺术家在画上描绘某种事物时最具意义的时刻,同时她的这些作品也含有巴特(Barthes)在《明室》(Camera Lucida)一书中提到的“刺点”(punctum):观看照片的观众给予了作品“附加价值”。和电影不同,观看一幅照片的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干预和整合自己的观看,将细节脱离画面思考,或是看完后“添油加醋”,这其实是本来就存在于画面当中的某种东西。……通过这种三维的活动画面,威利齐使我们进行实时的反思。她给我们足够的时间观看,正如我们面对摄影作品那样。”(Segno Cinema,2008年5-6月)。她深究静止和运动的相关及对立关系,并延续到其他的作品中《画面分割线》(Frame Line, 2008),探索了电影画面形式的和观念的内涵。

王庆松和黛博拉·威利齐将出席开幕式。

 

     1   2   3   4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