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吉利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2016年遴选的艺术家,5月27日下午,崔岫闻的个展《光》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幕,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策展人米格尔·贝纳维茨及艺术界学者、策展人等百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
近年来,对生命与精神的探讨逐渐成为崔岫闻创作的主要线索,本次展览与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深度结合,分为身、心、灵、命四个部分,沿博物馆建筑中轴线穿庭院而过,通过装置、互动、影像、绘画不同语言表现出崔岫闻新阶段的感悟与思考。
“身”是一组软体雕塑,由高低不一的沙发组成,艺术家将其有节奏地摆放于正门展厅中,观众仅可在此坐卧交谈、嬉戏打闹,空间的布置解构了在社会中的各种界限与模式,在这里身体成为一种自由状态,观众自身的感受便成了展览的一部分。
迈步进入中庭,博物馆正中的太湖石成为“心”,太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空灵通透具有强烈的东方审美,艺术家第一次为它装上了“框架”,几何抽象的形式将太湖石环抱,象征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拥抱与融合。
穿过庭院,则进入另一个室内空间,巨大而光亮的“龙骨”蜿蜒横亘于展厅内,与中式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一条光的通道,也正是“灵”这一部分。观众从通道尽头进入,穿过长长的时光隧道,到达另一个尽头,是时间的体验,也是内心对光明的寻找。
展厅空间深处是展览最后一部分“命”,一幅绘画作品与影像作品相互辉映,光从白色开始,幻化为彩色,再收回至白色,正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涅盘。在两侧的暗室中,则是两件互动影像装置,每当观众踩到一个色彩,这个色彩将消失,回到无尽的黑暗。外部天堂般的光明,与暗室中有如地狱般的黑暗,观众只有细加体会,才能明白其中深意。
四个部分即可独立存在,又缺一不可,构成观众的完整体验空间。方格式的几何抽象成为这次展览的形式语言线索,通过不同媒介的表达,起承转合之中,探讨着人类内心的精神空间——对光的追求。
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旨在把国际上有才华的艺术家引荐到北大赛克勒博物馆,把具有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介绍给中国,创造跨文化的理解,增减人们之间长久的友好往来。
《光》崔岫闻个展将在北京大学阿瑟·姆·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持续至8月27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