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9日下午17时在苏州博物馆开幕的“罗中立:置换的描绘”展览为我们诠释了当年《父亲》的作者罗中立先生如今的艺术解读。本次展览由苏州博物馆主办、范迪安担任策展人、韩晶担任执行策展。开幕式现场宾客齐聚,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苏州博物馆馆长张欣,艺术家罗中立本人在开幕式上致辞;苏州多名领导以及艺术家方力钧、岳敏君、汪建伟等到场祝贺。
在展览现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接受了艺术中国的专访。
罗中立在采访中说:
今天的画风与父亲当年的风格已经走得非常之远,在本次展览里有一张《吹喳喳》的作品,这实际上是第二年的作品,实际上我的转变从《父亲》的第二年之后就开始了。《吹喳喳》是毕业作品,当时画了70多张毕业创作,创了中国艺术院校毕业生幅数最多的纪录。
出国之后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如果要在欧洲做展览,应该用什么样的作品跟它们交流。今天这个展览也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需要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人文关怀是贯穿始终的,这也是当年画《父亲》,为什么要画农民题材?因为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一个国家,所以他们这个群体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就是国家的命运。所以我当时画这个主题也是基于农民是代表这个国家,是这个国家的脊梁的基础,一个基本的认识,所以才一路走过来。今天又从当时《父亲》这一张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主题画转移到今天绘画的本体上来,这个主题的跨度是三十多年的。
每一个艺术家都在追求自己不断的创作,寻找自己新的突破,我这几十年也是在语言风格上面不断的实践,在自己的传统文化里寻找到当代中国精神的一些非常个人化、非常鲜明的语言样式。这是这个展览的一个结果吧,也是让大众了解我这几十年的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