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展览

黄致阳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4-03 14:29:45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插图6
形象生态 彩墨 宣纸 1988
插图7
形象生态 彩墨 宣纸 1988
插图8
行产房 No. 2 墨 宣纸  240cm×60cm

编排,串联出某种故事、讯息和现象。拿本画册可能解释得更清楚。

从 这 里 您 可 以 看 到 我 的 系 列 ,可 以 看 到 个 体 同 天 地 空 间 的 对 应 关 系 。 上 面 的 基 本 纹 饰 中 ,天 地 、人 生 、 宇宙都在上面,这么小的个体将宇宙浓缩在这里。这是古代的东西(举起一个商代玉雕),这是我 的东西,最早的作品很多都能在空间里对应,看到这你们便能理解我刚才谈的内容。这(指着早期 的作品)是山、水、动物(插图 6),这像蜈蚣(插图 7),一个复合体。但我们把人切开,神经丛和 血脉的状态跟植物和生物是一样的(插图 8),不过我们的构造更加复杂。当然,我在做这些作品的 时候,还没有理解这些东西,没有用显微镜(去实际看到它们的构造)。所以最早的创作状态就像 灵媒,将自己压缩至墙角,然后迸出来,迸出某些形体和记号,再根据这些形体和记号慢慢找线索, 去组合建构,不断地演练。最早的绘画从这边开始,包括 1998 年的作品,都在寻找。这些东西、 这些造型怎么来的?都是个人寻找的过程,最早建构自我的状态。面对空白的空间和纸,没有什么 思索就做了,然后记号、造型、所谓的图腾慢慢自然地就出来了。我想这些还会不断地进化演变。

林:您是说这是人体跟植物的结合?
黄 :人体、植物、动物、生物、细菌、山川、自然全汇于此。其实,在早期的中国绘画中,您可以 看到这些线索(插图 9)。

林:第一个系列是您刚开始用水墨和毛笔吗?
黄 :对,刚拿毛笔不知道画什么东西。很幸运,一画出来就被美术馆拿去展览(插图 10)。这是我 1987 年大三的时候,第一张参加中韩现代水墨交流展的作品(插图 11)。

林:以前没想到用笔墨,是不是为了展览而用笔墨? 黄:不是为了展览,而是大学时选择了水墨组、国画组。

林:有一次我在这,您带了一堆小的绘画,那是第一个系列吗? 黄:那个在大四,也算一个系列,后来经过二十几年变成了《zoon——密视》系列(插图 12)。您看到 的小的作品是我大四1989年的,之后在2007年开始把它拿出来做成这个系列。这也是个(早期的) 系列( 指着另一组照片 ), 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

简单地说,这是这些生物的家和居所,它们最原生的状态,寄居在地球上的状态,这是天上下的弹。 从这所有的十几个系列里我们可以交织出某种生命的状态,一个怪诞的生命空间,存在的、荒诞的 一个景象。每个系列都在不断地演练。比如说,今天的《千灵显》是第三个时期,经过了点滴慢慢 地变化。


插图9
Zoon——北京生物 No. 07、09  水墨绢本 475cm×40cm×3p 2007

余:第二代是什么样子 ?

黄 : 明显不一样 。 第二代的变化有细微的差异 , 色彩多一点( 插 图 1 4 )。 目前的第三代更多元 , 开始有动态,开始跑(插图 15),几何的概念更强,空间的多元化更丰富,抽丝剥茧慢慢简化,越简化 又开始复杂化,不断地反复反复,也就是阴阳吧。如果生命还可以延续,等于下半场要开始。希望未来下个阶段,利用仅有的这些组合或重新再发现,会有更好玩的东西。这次在国家博物馆的 展览叫“功课”。你们觉得怎么样?

余 :这样来看,您变成作家了吗?之前您说自己不像作家,但现在您谈论这十一个系列的时候好 像作家一样。 黄:我不是用现实的语言说故事,我也不是作家,这十一个系列不是编排出来的,不是有意像编剧 一样,在二十几年前编了剧本,要做这十一个系列,它们会串成怎样的讯息我也不知道。只是这个故事的讯息会更丰富更明确,并不是我像作家在写一个东西。

这是自然的流程,是生活的累积,是在时间的线索里,我在不同空间的体验中慢慢发生的。现在我 希望它更丰富,扩展其丰富性。至于它还能说什么故事,我也不知道。因为生命还要继续,肯定要 让它更丰富、更有趣,就 这么简单。

     1   2   3   4   5   6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