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中国当代油画史上的独特坐标——罗尔纯油画艺术简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26 10:07:2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在中国油画界,罗尔纯先生是一位默默的耕耘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甘守寂寞,从不追逐名利,却把一生献给了艺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成就了深厚的艺术造诣。他久居闹市,却寂寞守道,为了他所醉心的艺术,“大隐隐于市”,在自己精心打造的精神家园里,惨淡经营着他的油画创作,被人们称为“隐士画家”。这让我想起在苏州的另一位大画家——明代吴门画家沈周,被称为“长洲大隐”,一生布衣,终生不仕,遁迹出世,在他的书画世界里度过一生。隐士的类型各异,有先仕后隐式,有终南捷径式,有终生不仕的等等,其中的最高境界当是由天性所使然,散淡平和,从心所欲,毫无功利之心,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处士型隐士。罗尔纯就是这样一位处士型的画家,对他来说,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画出自己想画的画。这并非是一种消极遁世的行为,相反他依然是积极入世的,他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工作,由此显现出他的隐逸人格的魅力。

罗尔纯为人低调,性格内敛,不擅言说,但内心却涌动着不可遏止的浪漫情怀。马蒂斯说:“所谓表现,对于我并不就是在脸上爆发出来的热情,或通过一个强烈的动作来表示。它更多的是存在于我的画面上完美的布局。”这恰如罗尔纯的作品,是他受到物象的自然形态由情感化的作用变形的结果,是由内在的精神表现所创造的艺术真实。而在他的这些充满激情的作品中,藏着一个真实的罗尔纯。

多年以来,罗尔纯一直处于往返北京和巴黎之间的所谓“候鸟式”的创作状态,使他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定向和方向感。他的这种候鸟式的“迁徙”,其目的在于以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不断从西方吸取养料,与此同时也向西方推介中国艺术,并为他的中西调合的艺术实践服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二元对立已成为中国艺术发展最根本的逻辑线索,但其发展的终极目的,则在于促成全球化语境中中国艺术的本土化,而不是在“后殖民主义”话语方式下的立场转换。没有差异,就无所谓交流和对话;没有地域性,也无所谓全球化。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对世界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的借鉴,最终形成多元共生、和谐融合的全球性文化生态。事实上,在东西艺术的交流中,通过双方努力是能够找到相同的语境和共同的对话基础的。这主要表现在艺术创造本质和主体精神中的内在联系,在发掘自身文化资源下在审美视角和视觉思维上求同存异的文化表述。今天,地球正在变小,横亘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小。贡希里希说:“论地理,欧洲跟中国遥相暌隔,然而艺术史家和文明史家知道,这地域的悬隔未尝阻碍东西方之间所建立的必不可少的相互接触。”全球化艺术语境的大势正在走向平等与融合。平等,是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活力的强烈自信;融合,是全方位以及多元共生。罗尔纯的候鸟式的艺术交流,就是这种在平等与融合的相互接触后的并置与对话。他以一个艺术独行侠的艺术创作实践和人格力量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现时人们常常感叹艺术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这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这种倾向的本质正在于画家审美精神和文化品格的贫乏化。而罗尔纯先生的高尚人格,就是对这种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的文化反拨。在油画创作中,技巧固然重要,但这毕竟只是基础,实质起作用的还是画家自身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品格。尽管艺术家也必须具有与所有能工巧匠一样的精湛的技艺,但是艺术家的创作是一种实现思想和人文关怀的“心灵的活动”,技艺只是供艺术家的心灵驱使的手段而绝不是目的,重要的依然是艺术家的文化、个性和阅历,并由此变成 “人格化了的精神力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