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三个层次的比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0 10:13:4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作为两代人的8 l级与7 7级相较

虽然我们看到了四川8 1级学员与其它院校同代画家之间风格上的差异,但我们又可以找到他们作为与77级不同的一代人的一致感,那就是个性意识,这种个性意识已不同于前一时期的“自我表现”的呼吁。在此,我想到了不知是谁讲的关于文艺创作中自我实现的从低到高的几个层次:l•生存需求。(混碗饭吃)2•安全需求。(被强迫指令而为)3•归属需求。(集团意识) 4•尊重需求。(强调自我价值) 5•自我实现的追求。物我两忘,神遇迹化)眼下,这新的一代已在试图超越尊重需求,他们在创作中强调自我意志的对象化,这意志要求与外在世界谋合,这是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观念,这种寻求的矛盾性体现在作品中即普遍带有一种神秘性。这不仅在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学生作品中显而易见,在四川美院8 1级学员作品中亦存在。如庞茂琨的一些描绘藏族牧羊女的画中透着一种宗教式的静谧色彩,没有前届同学中的一些同样题材的作品中那种入世的感伤情调,这情调总象有点杂念,而他却赋予牧羊女以圣母般的、理想主义的美,极力表现那超凡脱俗的沉静和纯洁。凡是到过牧区的人不都有这种超脱感吗?但不少人却把“自然”的观念强加给她们,将她们强拉入自己的“自然界”中,遂显出一种东施效 般的、故作深沉的“矫饰自然主义”习气,庞茂琨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认识到的,无非是我们精神的外表而已,如果艺术家仅仅表现这个外表,那么就会流于肤浅的‘浪漫主义’,无非是哭哭笑笑般的欢愉或感伤。因此艺术家要探索精神中更深的层次,在那里感情变得更深沉,甚至是静态的”(摘自毕业论文)这更深的层次应是创作主体与对象世界的默契神合,不是貌合神离。

看到刘宇的画使我想到马拉梅(M a l la r m e)在高更的画前所说的一句话:“这真是非凡的,人能在这么多的亮彩里放进这么多的神秘。”③刘宇毫不掩饰自己学高更,他说:“我尽力模仿其风,并不难以为情’,这在今人鄙薄“模仿”,(特别是模仿西方大师),争言“创新’,之际是颇有勇气的。这种自信心来源于一种极度的表现欲,他要表现一种既热烈又沉静的完美生活和人类运动的秩序,这秩序是他在西双版纳发现的,他似乎觉得只有高更那装饰象征主义的手法方能表现它。于是,他一口气画了几十幅“仿高更”的作品,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出了他自己所体味到的一种温馨的安逸,却没有了高更那高贵的、僧侣主义的味道。“我们的空气的温柔抚触着我们精神的温柔。色彩是那个场所,我们的头脑和宇宙在那里会晤。"(塞尚)刘宇从版纳回来后还常常做着日梦、夜梦,梦境总是超常规的,是神秘的。尽管神秘得有点幼稚,然而,又有谁去嘲笑郭老《天上的街市》幼稚呢?自然,刘宇确有他不成熟的一面,他画中透出的某种浮泛性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模仿毕竟不是终极目的。

如前所说,这些更年轻些的年轻人的个性其实并不只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发泄,而是一种对世界观的选择的深思,是在否定中的选择,他们背叛前代(甚至是前几代)的画风是由他们对前代人的群体意识的逆反心理所决定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