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呼唤沉睡之灵--庞茂琨的艺术经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0 10:09:1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文/ 王 林

曾几何时,我们周围的一切变得如此躁动:残酷无情杂以多愁善感、感官刺激加上伦理更新、喧嚣与曲折、挽歌和裸体、床头枕边的悄声细语与来自远古的狂呼乱叫——这一切构成了新的文化氛围。

在古典艺术沦落为月份牌,庸俗文化铺天盖地的时候,一个画家要坚守古典情怀,又要保持精英状态,实在很难,尤其是在架上艺术渐处边缘的今天。

因此,描述庞茂琨的艺术经历是一种探讨,重要的问题是:生活于当代的艺术家如何利用古典的艺术资源。

Ⅰ 克制的忧伤:静态与深沉

庞茂琨的油画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作品和四川美院的乡土风有关。以85时期研究生创作为代表,他画了好多彝族题材的作品。和原来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相比较,他无意在苦涩凝重的形象中去反思社会问题——"我想我仅仅是一个画家,无心无力担当改天换地的责任"。和同时代人的自我表现与观念直述相比较,庞茂琨没有形式反叛的冲动,而且反对形式与情感结合的表层化——"如果艺术家仅仅表现这个外表,那么就会流于肤浅的浪漫主义,无非是哭哭笑笑般的欢愉或感伤"。

庞茂琨创作倾向中的崇高和唯美,使他自然靠近古典精神。他笔下的彝族形象,精致而自足。他很少画男性,那些彝族少女大多面容姣美,表情平静,悄然流露忧伤,但如同圣像一般超然而又矜持。

画家的兴趣首先在对动态的把握,他的好几幅代表性作品是以动作来命名的,如《扬》、《捻》、《织》等等。他善于抓住人物动作中优美而又庄重的倾刻,把它们凝固在画面上:不是去暗示动态过程,而是把动态直接表现为静态,仿佛人物本来就是在瞬间中凝固的塑像。通过这种静穆化的处理,画家改变了对象的现实性,使它成为一种表情;同时,又克制表情的个人化,使之趋向圣洁与纯净。

庞茂琨的作品流畅而温馨,他比许多中国油画家更注意色层的丰富和色彩的细腻。人物面部的光感婉约而抒情,仿佛置身在暖日的笼罩中。其背景或者如图案,通过冷暖对比以烘托人物(《苹果时节》),或者如布景,景物深远却又与人亲近(《静静的溪流》),即便是那些虚幻的空间,离人远去,也充满缓缓柔情(《扬》、《寂静的日子》)。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