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茂琨重视作品的和谐,主张主客体统一,这本身就是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而他特别强调两者在深层次的融汇,一方面意欲超越事物的琐碎与残缺,另一方面也企图摆脱内心的庸俗和混乱。但这一切,在古典艺术中体现为神性的光辉和天道的显现,对当代艺术家而言,上帝死了,作为信仰的神明和天意而今安在?已经个体化的当代人及其艺术家,能够不脱离当代文化情境又始终滞留于古典心理么?在这里,假定古典绘画有拓展个人风格的无限可能,是令人怀疑的,也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古典主义早已坠入红尘,成为惯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因此只有精神的前卫性即精英意识,才能塑造当代的庄严。
Ⅱ 温馨的寂寞:日常与飘忽
出于对古典语言的热爱,庞茂琨拒绝新潮;但要在乡土题材中塑造当代的庄严,实在勉为其难。一方面他不甘自陷于商品化陷井;另一方面他又受制于学院环境。1991--1996年是他创作中的过渡时期,也是他在精神上比较彷徨的时期。
放弃理想主义,转向生活题材,庞茂琨开始画室内景:静物和家人-——人物即便置身户外,也同样沉静而寂寞(《投在沙漠上的影子》、《彩虹悄然当空》)。这种日常化倾向,使艺术家有可能去体会平淡无奇但真实具体的人生,不致使自己在精神回忆和对象美化的过程离现实太远。
一些新的因素开始出现在画面上:直线构成和人物的组合(《室内悠趣》)、硬性切割和不完整构图(《屋角》、《床前灯》)、僵直姿态与清晰的边缘线(《春》、《初夏》)、弥漫的灯光与写意的抒情性(《微灯》、《寻常的日子》)以及人体和饰物的观念性联系等等。甚至,他还画了不少风景和静物,其绘画方式亦有多种尝试。看得出来,庞茂琨在对传统油画技法进行研究的同时,亦在苦苦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和当代人文体验的关系。
此一阶段的作品,以表现温馨的家庭生活为代表。灯光或柔光下的人物,其形象不再像早期作品那样实在而突出,色彩也不再是那样浓烈、厚重。画家以一种平常的心态,随意的笔触,描绘笔下的人物,悄然陈述着寂寞与孤独。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注入优雅文静的诗意,以抵制消费时代的瞬逝与平庸;另一方面,他又为宁静和温暖所困扰,流露出莫名的寂寥和感伤。画家似乎有一双"寻寻觅觅"而又无所归依的目光,徘徊于窄小折转的居室,偶然停留在熟知而又陌生的人物身上。
这种在精神上不能聚焦的状态,使画家不再执着于对象,也不再执着于某种画法。精神相对于生活的游离与飘忽,可以说是庞茂琨诗意化的自我观照。通过这种观照,庞茂琨开始从古典主义理想化审美中返回当下,从学院主义语言束缚中返回自我。他在寻找和探索中渐变,几多困惑,不无犹豫,但在平和之中却是坚忍的。
Ⅲ 朦胧的庄严:局部与真实
1995年,庞茂琨赴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进行学术访问,1996年又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国际艺术交流展。在此期间,饱览西方古今艺术大师作品。这段经历对于正处在探索过程中的庞茂琨来说,无疑十分重要。回国以后,他认真清理自己的思路,毅然转变画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