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2014中外艺术家太行对话研讨会(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6-19 14:28:4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张江舟:谢谢田玉成先生的热情讲话。下面进入我们的研讨环节,组委会提供了一个研讨的题目,大家也人手一份。两大类,四个小题,一个庞大的范围,这个题目的提供对我们这次研讨是一个基本启示。题目的内容涵盖面很广,包含当前的文化问题、绘画问题等。这个主题叫做视觉自然与人文的跨文化感知,一个庞大的主题。两大类,一是自然艺术永恒主题;二是和而不同多元文化的不同走向。这两个主题下还有两个小主题,内容设计的非常丰富和丰满,也非常有高度和深度。今天参加研讨主要是一些创作实践者——艺术家,理论家和批评家几乎没有,虽然西蒙先生有一个作家的身份,作家身份也属于创作实践者,不属于理论家和批评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从我个人的角度讲,这次林州之性给我的感受是多方面的。从今天设计的课题来看的确让我们有很多话题在这里谈,多个国度的艺术家聚集在这里,而且有一部分外国艺术家也是在中国有过学习经验的。我想这对中外文化相互之间沟通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自然艺术永恒主题的第二个小题涉及到中西艺术表现自然的方式有何不同?从我个人角度讲,这个题目非常有意思,中国画家的山水观有很突出的特点,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这和西方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似乎有些区别,我觉得中国对自然的态度更注重万物的灵性,而西方更注重自然本身的悟性。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根性的东西有关,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文化深沉发展的初期,产生了一种至今影响到我们思想的:太极说。阴阳之交生万物,这是中华文化生成的基本概念。西方不同,从我们过去的教科书上得到的是,西方在文化形成的初始阶段也产生了至今有着重大影响的——伊甸说。谈的是上帝造亚当,亚当取出个肋骨来造女人。从文化根源上来看,中国文化是讲负阴抱阳之合,而西方文化讲阴从阳出,因为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变得。一个“分”字一个“合”字决定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但我们不回避这几千年来东西方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兼容,相互学习,借鉴对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我们今天这种包容的文化合体。这是我们今天展开论坛的基本前提,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今天人很多,每个人的发言都是有限的,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的研讨。请杨炳延先生开个头。

杨炳延:我是第二次参加中外艺术家对话,两次感受略有不同。但是都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艺术和自然的魅力。我们中国讲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们艺术家在太行也好,在黄山也好,实际上是在和自然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来吸取艺术的营养,所以这种交流让我感觉到非常有意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交流,从我们的人文上了解了北方,从此由不熟的朋友也就熟悉起来了,很熟悉的朋友又更近了一步。这种人文和朋友的交流,使我们对各自的文化,还有各自文化的差异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我们同住一个酒店,同乘一辆车,同去爬一座山,为了艺术的追求同拿起了画笔,这种活动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包括尤塔•波波特别的活跃,给我们增加很多好的气氛。我想再说一遍就是这种交流,对我们中国来讲,我觉着应该敞开胸怀,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方式或者形式,这种形式更便于大家理解我们的国家。大家看红旗渠的时候,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一些外国艺术家眼睛都湿润了,我觉得他们在理解我们国家的人们,理解我们的奋斗精神,所以这种交流给我的感觉,比那种政治上的说法要好,我认为这种交流非常好。在结束我说话的时候,读一下我赞太行山、红旗渠精神的一个韵语,这不是诗,诗非常讲究平仄,韵语只要词字押韵就可以。

我认为太行大山峰,英雄伟业保江东,红旗渠水天上来,林州田园孕育东。无私奉献沟河暖,艰苦创业垂成宏 。团结协作找契机, 此地更胜千杯冷。

这是我赞扬红旗渠精神的一段语言 。谢谢

张江舟:感谢杨先生。包林先生有留学法国的经历,可能会对这种交流有更深的体验,我们请包先生发言:

包林:我来这画了三天的写生,非常感谢艺术中国和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人写生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和一些国外艺术家在这进行一些交流,共同画一座山,一片天,画一些树,我觉得这样是有意思的,有意思在我们作画过程中可以互相看一看,前天晚上我们互相观看有很多感受,我想借这个机会说说我的感受,有两点:

1、我们的太行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风光景区,也不仅仅是一个大峡谷,虽然非常有名,但我也是第一次来,我去了大峡谷以后,我就感觉到它真是一片人文风景,还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因为我们在上面走下面的人像小蚂蚁一样,我们从山底往山上看,我看不见山上的房子,因为特别特别的小,而且刚好验证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我不知道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站在大峡谷画 ,我们好多同志要互相要考虑一下,向范宽这个足记去体验一下你怎么看太行大峡谷,至少在他的画里面用了两种透视角度,就像我们说的郭溪三远里面的一个高远一个深远,也就是说我们从山上往下看是深远,从山下往上看是高远,必然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太行的时候采用了有两个角度。而这两个角度,除了 平原地区,除了南方地区,在北方的山水绘画里面 ,一千多年来,当时的,荆浩,关仝,范宽,这些大家们,已经把我们今天看太行的方式给固定下来,或者说我们今天看这些风景,我们看这些山水, 我们表达这些山水,这些影响力,我们观看的方式,除了大自然给了我们一个特别以外,就像丹纳所说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绘画风格,还有就是前人给我们所做的表率。我前天去了一趟荆浩故居,然后我画了三张素描,那是最高兴的一天,在那里画的时候就有一种气场,一个强大的气场,和一般的自然风景真的不一样,我不知道看到的石头是不是真的,当初荆浩是不是住在羊圈那么一个地方,那边的房东说明年要把 荆浩故居那个地方盖上一座草屋放上一个佛相,他信佛么,我不知道他有这么大一个权利去改变一个一千多年前世界级的大画家故居,我不敢想象。目前这块石头,它足以给我们这么多想象力,和这么多对历史的一个回望,我觉得这就够啦。所以我画这么多,发在了个微信上,我得到全国朋友的很多回应,都想来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并不是想看这个大峡谷,而是所有人都表明一个心态,我们真想沿着当年的范宽、荆浩这些大家的足迹去体验一下中国历史一千多年来 ,这些先人们怎么样培养我们对山水的认识,怎么样培养我们去观看自然的方式,我认为这个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人在山水中是非常渺小的,我们看到范宽画的溪山行旅图里面,人基本上看不见,甚至签名都看不见,60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在树叶里面,才终于发现了范宽的签名,这个是了不起的,也就是说中国古人在我们今天看太行的时候,我们在一个物质的社会里面,一个非常现代化,全球化的一个社会里面,人的欲望不能够过于膨胀,人应该谦卑,人应该感觉到自我的渺小,感觉到自然里面,必须要尊崇一个天一个地才会有人的位置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太行山给我们的启发,给我们的感受一定是人文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我们看到很多的艺术家,特别外国的艺术家朋友都在一块画画,一块吃烩面,尽管有些地方条件不是很好,我觉得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在那能够潜心感受中国的山水和历史文脉,但是他们的绘画和中国的绘画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差别不是差距而是差异,应该是一种异同,不是距离的问题。这种差异在哪呢?我认为就是西方对于事物的观看方式和中国的文化和我们自身的一种习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他们很容易对焦。我是觉得西蒙、波波、还有玛丽安娜。他们很容易对焦,他们很容易对这个大的太行山的某一个角落突然发现一片树,或者一个树枝或者一个小草或是小小的石头或是一个山头,让他们非常感兴趣。我们去看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看到很大的山,还有树,还有河流。一定是想把这些元素给组织成一个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画面,而他们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也就是说,像这个现象学里面所说的这种,他就关注他眼睛所看到的那一点,他会诠释掉其他所有的观念,在这一点上把它精细表达,所以说我们刚刚看到的一些片子里面的东西,他们基本上是被这个机械时代或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这个信念,这种人文精神信念再加上摄影术在文艺复兴以来这种重要的作用性,还有今天的他们的镜头感,我觉得他们表达的东西很典型的代表着我说的——我们的文化差异。非常有冲击力,非常有说服力,而且具有非常强的当下体验,这一点我认为是西方的一个国外的艺术家非常大的特点。其实我是觉得这两点都非常好,中国人可能看一个世界是宏观的,西方人看一个世界可能更多的从我自身的眼睛去看,非常对我的眼睛负责的这么一种方式来观看。所以他是很具体很当下的,因此我觉得这个世界缺一不可,而且我相信甭管是哪种方式,我们在面对太行的时候每个人如果再去对焦,都会觉得自己是渺小的。即便我们今天看到中国最大的大地艺术的这么一个杰作,我们回头几十年看红旗渠真的是一个大地艺术。很多的大地艺术是被荒废掉了,说完就完了,或者是被历史给遗忘了,我听到很多的故事我没有来得及去看,这些故事这些感人的情节,它已经融在整个太行里面变成他的景观里。我想中国的这种谦卑的方式,让你的作品放在自然里的方式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也是我到这最大的一个感受,谢谢大家!

 

     1   2   3   4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