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鲁虹:图像中的虚构叙事—当代绘画的现象研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6-08 09:57:42 | 文章来源: cafa.com.cn

 

三、对卡通、网络与电脑游戏资源的借鉴(6)

按理说,对卡通、网络与电脑游戏资源的借鉴也属于对各类现存公共图像资源的借鉴范畴。我之所以将其单独列出来谈,是因为以卡通、网络与电脑游戏资源作为创作借鉴的艺术家不仅大多出生在1970年代中期以后,也有着更新、更独特的创作倾向。在他们的画中,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与奈良美智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一般来看,他们总是喜欢将各种各样的意象用混杂多变的风格技巧——其中既有写实主义的技巧,也有表现主义的技巧与广告的喷绘技巧等等——组合在一起,而且,构图也多是松散与无中心的。从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一些时尚与大众文化的元素在起作用。此外,从事卡通类绘画的年轻艺术家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联系也已相对少了许多。其作品足以表明,他们讨厌深刻、沉重、严肃、认真、逻辑与愤世嫉俗,更看重的是轻松、谐趣、夸张、情感与调侃。

显然,正是由于卡通类绘画存在太多的“游戏”与“无厘头”成分,所以有人一直持否定的态度。有人甚至撰文认为,从事卡通类绘画的青年艺术家“吃进去的是卡通,吐出来的还是卡通”。仔细分析一下,这里面好像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它过于偏离传统经典艺术的图像系统与技法系统;另一方面又是指它对现实缺乏严肃认真的批判精神。对此,我有着全然不同的看法。

首先,从事卡通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是在严格意义上的“卡通文化”中成长的,在他们身上深深流淌着“卡通文化”的血液。正如批评家陆蓉之所说:“如今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漫画、卡通、动画的形式也更复杂,流通的管道也更加多元化,各种简化的视觉造型,成为大量的传输符号,形成各种文化背景和区域性认同的个别系统,在传媒一波接一波的烘炒下,已经深化为世界各地青少年彼此之间的沟通符码,而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族群所垄断的集体认同而已,却更像是个人追求表现,传达意念或发挥想象力的仿真和再创造的沟通途径。”(7)毫无疑问,这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方式,也使他们十分轻松地超越了传统艺术的约束,扩大了架上艺术的表现范围。人们假如为此而上纲上线是很荒唐的。既然历史上的许多优秀艺术家都可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中提取新的图像与符号,并探寻相应的全新技法,那么,新一代艺术家又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其次,简单地套用传统精英艺术的批判模式去评判卡通类绘画是很不得要领的,这只会使人们得出“既无聊又浅薄”的结论。我认为,对青年一代艺术家来说,所谓“游戏”与“无厘头”的方式既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新颖的艺术态度。正是借助于它,青年艺术家们才有效解构了一些传统价值观,进而表达了他们的全新价值观。这是与传统模式完全不同的新模式,我们应根据特定的历史上下文来加以评判。不错,其中有相当一些价值观从属于处在边缘状态的青年亚文化,但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是不少的。对比精英类的艺术,卡通类绘画最大的特点是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与反思转换到了对现实生活具体感受的表达上,并且是以一种虚构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叙事,人们要说是虚幻的虚幻也未尝不可。这在熊莉钧、张发志、沈娜、熊宇、韦嘉、朱海、李继开、屠宏涛等人的作品中都可看到。在这里,日常性经验假卡通式的形象而存在,是对现实的再创造、再诠释。因此,在卡通类绘画里,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已被重新确立了。即“它将脱离原来的与现实和社会互相返照的艺术层面而形成一个以个人化的网络虚拟体验和娱乐化经验为基础的新的‘界面’。新动漫卡通艺术作为创作新转向的多元中的一元,以其扁平化的视觉样式,亚文化的价值取向,大规模的来自日常生活经验和环境视觉资源,从而区别于以往的实践,无疑是具有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无所畏惧的创造力。”(8)同时,我还认为,卡通类绘画虽然具有明显的超现实的意味,即表现的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但它就像历史上的其他艺术一样,仍然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人们完全可以从中体会到新一代人的所思、所想。艺术家响叮当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值得我们深思:“在我看来,‘卡通’是一个中性词,你可以用它创作很好的艺术,也可以用它来创作不好的艺术——甚至是糟糕的艺术。但我们决不能因为后者,就完全否认一切具有‘卡通’倾向的艺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千万不要头发胡子一把抓。事实上,这些年的确有一些优秀的年青艺术家通过借鉴‘卡通’的方式创作了很好的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这与迎合市场而借鉴‘卡通’图像的做法绝对不能混为一谈。我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是多元的,有艺术家采用观念艺术的方式严肃地批判生活中的异化现象,这很好。而具有“卡通”倾向的艺术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现象,也没有什么不行的。强求一律很不好,这一点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9)

一部艺术史反复说明了一个道理:新艺术的出现总意味着世界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应该从新的文化背景出发去考量它、理解它,而决不能简单地以传统的艺术与人文标准去苛求它!
应该说明的是,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创作趋势外,还有些创作现象是很难加以归类的,比如,还有另一些艺术家显然拒绝对以上三类图像资源进行借鉴,更强调在传统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的范畴内解决当代化的艺术问题,的确值得人们去作认真深入的研究。考虑到类似创作在新绘画的大浪潮中相对要少一些,而且对以上所谈到的三种图像资源也基本不予借鉴,所以本文就不作过多评介了,不过,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作进一步的谈论。

  鲁虹 2009年5月16日修改于深圳美术馆

注:
(1)《什么使绘画成为绘画》,雅布隆斯基,载于《世界美术》2006年第2期
(2)《绘画的抗体》,张小涛,载于《艺术当代》2006年第4期
(3)《假象的制造与问题》,吕澎,载于《艺术当代》2006年第3期
(4)舒阳在他的文章中,把借鉴影像资源的绘画称为“中国影像绘画”。见《中国影像绘画》,载于《中国影像绘画》,香港文化中国出版社,2004年4月版
(5)这里所说的坏照片特指按摄影界标准来看效果比较差的照片,如曝光不足、焦距不准等等。
(6)付晓东在她的文章中,把借鉴卡通资源的绘画称为“新动漫卡通艺术”。见《幼齿与邪魔的纠缠》,载于《艺术当代》2006年第2期。朱其与其他人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这一概念,但针对相关创作的论述基本上差不多。另外,更多批评家是用它来特指1980年代前后出生的艺术家的相关创作。仔细比较,其与早先出现的“卡通一代”艺术还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表达自己的体验,后者则在是表达他之所见与所思。
(7)《虚拟的爱——当代新异术》,陆蓉之,载于同名画册。
(8)《幼齿与邪魔的纠缠》,付晓东,载于《艺术当代》2006第2期
(9)《“卡通”是一种文化态度》,响叮当,载于《当代美术家》2008第4期。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