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大学艺术教育如何学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7-22 11:10:07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成功的艺术家大多在艺术的表达和思想的诠释上具备了较好的综合能力——所谓“学”与“术”兼备。时常见到艺术家不理会艺术批评家的理论,认为他们不懂艺术;而艺术批评家也常常指责艺术家没有文化素养,认为他们说不明白作品。其实两者是相互依存之关系,也是艺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教学时,常常会被学生问起:艺术圈为何常言“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的标准是什么,艺术家还有必要存在吗,学校还需培养那么多艺术人才吗,所谓学术又在哪里?大学艺术教育对“学术”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只是冠冕堂皇的说说而已,有的只注重“学”,更多的只注重“术”。应该说艺术院校学生的毕业作品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也就是通常意义的“学术”。

成功的艺术家大多在艺术的表达和思想的诠释上具备了较好的综合能力——所谓“学”与“术”兼备。时常见到艺术家不理会艺术批评家的理论,认为他们不懂艺术;而艺术批评家也常常指责艺术家没有文化素养,认为他们说不明白作品。其实两者是相互依存之关系,也是艺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艺术家关注的是实践部分,艺术批评家关注的是理论部分。双方时常没有达成相互弥补学习的和谐关系。

“作品如其人,言之必有物”。这些中国传统经典话语依然可以解释今天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无法相信一个修养不高、甚至品行不端的人,他的艺术作品能打动谁;也无法相信一个高谈阔论者且毫无与实践相联系的所谓理论。艺术实践需要理论的提升,而理论更需要落地才能生根。

如果理论是“学”,实践是“术”。那么,“学”与“术”为何不能兼备。

大学艺术教育多年存在实践与理论分离现象。其中,教艺术实践的老师注重技术,教艺术理论的老师只讲史论。这种现状是由原来的教学培养模式所决定的,也是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学术”分离观念——学是学,术是术,“学术”分家并且产生等次关系。

确实,把学问做到家不容易,把技术做绝也很难。两者兼备就难上加难。

如何打破这种僵局?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与“术”的相互关系,需要对艺术具备更广泛的理解与能力。我想,大学艺术教育的探索是解决这一现状的关键。

艺术实践者应该更明白指导个人实践的理念及意义是什么,具备怎样的不可替代的创造价值,以及这些理念是否通过实践被有效的传达出。理论阅读、思考交流、写作能力是学艺术实践者必须加强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如果作者都表述不清,那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但是,艺术实践者常常会发生 “心是口非”的尴尬。当然,艺术理论者也应多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艺术不同表达特质和意义的敏锐观察度。如此,理论才能言之有物、切中实际,从而避免常见的陈词滥调,或者故作高深滥用专业术语,或者生套哲学词汇,撰写出与艺术作品毫无相关的文章。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