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艺术教育究竟缺失什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04 10:43:21 |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今年“六一”恰逢周末,一定有不少家长选择带着孩子来到博物馆、美术馆进行一番美的浏览。曾经不少次看到,孩子在父母一知半解甚至完全凭空想象的“讲解”中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不禁让人感到有些疑虑:单靠非专业的父母而没有专业人员的解说,孩子怎么看得懂?甚至有孩子坦言,“看名画不如在家玩手机。”我们的艺术教育究竟怎么了?

走进艺术馆 应该怎么看?

父母想给孩子更多审美能力,但却力不从心。即便是在上海、北京这样艺术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中,美术馆、博物馆中没有配给专业讲解人员的并不在少数。当记者来到几家美术馆,看到不少小朋友对展示的艺术品兴趣缺缺,甚至有孩子坦言:“在这里看名画,还不如在家玩手机、打游戏。”

很多家长反映,即便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经典作品,也只能在作品边上看到一块小牌子,上面只简单地介绍了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以及作品材质,而具体到创作者背景介绍,或者作品的解说却不知该从何看起。一旦孩子问起“这幅画里画的是什么?”、“这雕塑是怎么做出来的?”这样天真的问题,家长往往无法给出解答。“我们也明白要博物馆请专业人员负责讲解有各方面的困难,是否可以请一些志愿者在周末到馆内为孩子解说一下,又或者起码配上一些可供租赁的讲解机也好啊!”一位家长坦诚地对记者说出心中的期望。

孩子天生就容易被美的事物所吸引,然而仅靠着本能的欣赏并不能让孩子收获更多艺术,比如一些抽象的、后现代的创意作品,没有一定的引导孩子完全不感兴趣;而一些珍贵的经典作品,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作品,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设定,更让孩子难以理解作品背后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造成一知半解。其实,国外不少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很注重对互动区、儿童活动区的设置,往往每周都会有各式各样专门为青少年儿童开设的学习活动,有专门的老师带领孩子在亲自动手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是怎么回事。虽然目前在国内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还有不小难度,但至少应该投入更多,为孩子的参观提供更多辅助,才能达到艺术教育的效果。

我的美术课 谁愿意还我?

除了在专门的艺术场所,孩子在学校里的艺术教育同样令人担忧。虽然素质教育正在推进,然而对美术、音乐、体育这样,无法在成绩单上显示出成果的科目始终还是没能受到真正的重视。加之,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艺术无用论”这样的观念,即便主课老师抢了课,大家也觉得无可奈何,很少会主动去要求(可能也不敢要求)去接近艺术,创造艺术了。

归根到底,在中国,还是因为大部分人觉得艺术这条路不好走。很多人以为的艺术工作者除非成了大家,才会得到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而大多数搞艺术的连生活都负担不起,会变成“穷画家”。因此,父母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便也很少有愿意支持孩子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动力。

更可悲的是,这样不希望孩子从事艺术工作的家长们,有些却是为了高考加分这样的原因,又会让孩子拼命“补习”艺术,以弥补主学科的不足。他们花了大价钱,孩子在学业之外又增加了负担,而孩子是否真正对艺术感兴趣,却无人问津。而当高考结束后,这辛苦习来的“特长”还能剩下几成?

如今,我们对孩子还是很少有真正的艺术教育,还是没有意识到艺术能给孩子带来的无限可能。在不断了解艺术的时候,其实也是对孩子人生的一种综合了人文、历史、品质等多方面的补给,蕴含着无穷的能量。这证明我们的教育仍没有意识到艺术的可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