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对于我来说速写是贴近生活的‘乘物’,水墨山水是我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一种‘游心’。
——吕品田
2018年4月26日——5月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乘物游心——吕品田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展出了吕品田水墨山水和速写作品70余幅,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资助项目的结项展览,亦为其兼得生活和理论涵养之艺术面貌的集中反映。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谈到展览的主题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 ‘乘物游心’出自《庄子·人间世》,大致形容一种借助外物而不受制于物,超然自适而达到心志逍遥的理想境界。品田以此作为画展的题目,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在他心中,所乘之物,是眼前的世界、手中的笔墨和纸上的山石。而所游之心,是多年来钻研艺术理论的思考,是落笔时闪现的吉光片羽,是对于现实生活的追忆、体认和感悟。艺术、学问、德行总是相通的,品田为人朴实,治学格局宏大,其画作便也如其为学为人,大气、诚恳、生机勃勃。从他的作品中,我能读出一种坦率而纯粹的精神。”
观众观看作品
《八大处龙泉庵-北京海淀》 纸本墨水 25×37厘米 2003年
作为艺术理论家,吕品田在民间美术、手工艺、当代美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方面,均表现出深刻的创新性和洞察力。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是一位功底深厚、才情丰沛的画家。受家风陶养和20世纪70年代文艺实践锻炼,吕品田早在少年时期就打下较为全面、扎实的基本功。
1985年,吕品田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朝闻先生研习美术理论,从此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得益于宏观管理工作和理论研究实践的积累,吕品田养成了观察思考的全局眼光和理性思辨的严谨性,善于透过现象探求问题根本,在社会文化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关系中认识和把握艺术本体及其复杂多样的现实形态。
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致辞
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徐里在致辞中说道的:“吕品田作为理论家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著书立书,另一方面注重动手作画。他将理论研究内化于心,外融于作品中。他自幼习画,养成了随手书写的习惯,记录了他在游历中的丰富景色,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的通透。”
吕品田的水墨山水最能体现他“乘物游心”的初衷。他的有情趣、有气象的画境并非缘自对山川草木的状物写生,而更多地源于他对自然生机、社会活力的敏锐洞察与深切感悟。在其画上,每一处随兴点染都饱含着感发日常的生机体验和体贴生活的诗意发现,以至山石、涧水、草木、云气莫不寄托着一片文心。吕品田的水墨山水布局用心而不刻意,笔墨有成法而不拘泥。他以山川草木入画,中锋勾勒树木草叶,侧锋排扫山石峰峦,辅以温润清透的泼墨,任水墨在纸上自然洇渗,形成笔形墨迹浑然交融的天成般的机趣与韵致。
观众欣赏作品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采访中说道:“中国历史上理论强,绘画也强的画家不在少数,如石涛、八大、黄宾虹、傅抱石等等,他们对于美术史和美术批评都很有建树,作品又能独树一帜,这是相辅相成的。品田的也是如此,他的画作全面展示出了他对于艺术的认识,水墨有一种散淡、平和、大气之感。”
在他的画上,墨迹与水痕相互映衬,燥润适宜,刚柔相济。包括用以表现山石的自谓“斫木皴”,他的那些颇有个性的笔法,不取巧、不藻饰,坦荡大方,显示了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笔墨程式的独特性。他的绘画随性书写、不拘一格、酣畅淋漓、直抒胸臆,观之有“池塘生春草”般本乎自然、妙手天成之感,展现了用山水意象、笔墨语言自然、充沛地表达当代情怀和体验的有益探索和可贵面貌。
《家在春山里》 纸本水墨 34×69厘米 2014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在开幕式致辞
“乘物游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道不离日常,艺术理应寓于生活。在崇尚“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之文人精神的吕品田看来,绘画是解黏去缚、纵情超拔的最好方式。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所评论:“画画对于他而言,不只是八方写生,而且更是以笔墨为工具,以山水为依凭的一种精神远游。”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在开幕式中也提到:“我问他什么时候画了这么多画,吕品田说压力大不画不行啊。虽然大家都熟知他理论家的身份,但其实他从小学画,一直没有间断。作为一个画家不画画一定压力很大。他在工作忙碌的间歇时,画画成为了他内心的栖息之地。”
早从中学时代起,他就养成出门不离速写本的习惯,以便利用片暇间隙信笔记写入目感心的瞬间场景或片断经历。对日常所见所感的记志表现,同样让他有抒怀畅神、释放自我的愉悦。他在勾画风物的同时也在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以至一幅幅速写犹如他的人生图志。从他的速写上,人们可以感受他迁想妙得的点滴思考,又能体味到他兴会感喟的丰富情态。这些既状物又抒怀的速写作品,体现了吕品田感受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敏锐和真切。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吕品田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生活和艺术是一个永远的课题,我的展览也是围绕着这一课题展开的。在我看来,生活给艺术创作提供了认识基础和创作动力,而艺术则为生活劳作带来了美的享受。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生活。在本次展览中我想用自己的作品来证明艺术与生活辩证的关系。对于我来说速写是贴近生活的‘乘物’,水墨山水是我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一种‘游心’。我很欣赏郭熙,既要有担当,也要有林泉之致。”
对吕品田而言,走向学术研究、倾重理性思辨的事业转型并没有妨碍他对更重感性发挥的艺术实践的坚持,反而彼此互补互动、相得益彰。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纯粹精神自由,并不是远离生活、抛弃担当的决绝放任,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创造人生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调节。只有历经过生活劳作的磨难,一个人才能更充分地体认艺术对于人类灵魂的栖息意义。这是吕品田对艺术的理解、对绘画的寄托,也是“乘物游心”的意谓所指。
《乱山葱茏》 纸本水墨 68×34厘米 2014年
《巴特农神庙》 希腊雅典 纸本墨水 14.6×19.8厘米 2006年
《图伦的玛雅古城遗址》 墨西哥坎昆 纸本墨水 14×18.5厘米 2007年
《空山新雨后》 纸本水墨 34×69厘米 2017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观众在作品前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