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佑:艺术使社会变得可见

时间:2018-04-27 18:07:07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王天佑(中)主持2018牛津中国论坛艺术分论坛

2018年3月3日-4日,2018牛津中国论坛(OCF)在英国牛津最古老的辩论社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举行。2018牛津中国论坛首次设立文化艺术板块,主题为“艺术与文化的寻根与维新”。201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The Ruskin School of Art、现供职于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的王天佑作为艺术板块主持人,在现场与四位艺术家徐冰、泰祥洲、蒋山青、金星共同探讨了当下艺术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和被当前火热的艺术市场包裹着的中国当代艺术。从一名海外留学生到中国艺术拍卖行业的新晋从业者,王天佑经历了角色和身份的转变。作为一名刚走出校园的年轻的艺术从业者,她关注艺术教育、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及其艺术对当下社会的意义与价值。论坛结束之后,艺术中国在现场采访了她。

2018牛津中国论坛艺术分论坛现场

艺术中国:2018牛津中国论坛,作为主持人,你为嘉宾们设计的问题涵盖面很大,比如,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科技与艺术家自身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艺术的文化力量如何更好输出到国外、什么才是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设定出于你对当今艺术圈怎样的观察和思考?

王天佑:其实构思论坛艺术板块要讨论的话题时,我主要是从艺术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的。我认为,艺术不属于精英阶层,更不属于所谓的“艺术圈”,它属于所有人。比如科技、教育与艺术及文化的关系,这涉及当今社会的所有产业,也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我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令更多人开始思考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大框架下的艺术和文化生态。

王天佑在2018保利香港春季拍卖会现场

艺术中国:2017年,你从牛津大学the Ruskin school of art纯艺术专业毕业,成为拍卖行业的一名从业者,直接参与进艺术市场,这个转变还是很大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王天佑:从小长大,自己的性格一直都比较要强。去年毕业之后我选择直接进入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歇,刚开始感觉变化还是挺大的。做拍卖这一行的节奏很快,虽然周期性比较强但工作强度极高,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人打交道。我学生时代时,在学纯艺的那种在工作室无忧无虑创作的状态下待惯了,突然换到了这样的环境,起初需要的是心态上的调整。现在好大学里优秀人才很多,竞争激烈,找工作经历的就是一个挑战。那么顺利找到了工作,上了班其实还是会发现与之前的预期有所不同。其实这也是我想对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说的。面对将来的未知我们多少会变得没那么相信自己,但有的时候就要多给自己一点鼓励,学会感激现状,享受并相信过程,在这之上再尝试提高反而效果会更好。接触到了更有经验的人,智者相逢,自己才能够得到提升。所以现在是我的学习阶段,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努力和付出,我刚刚开始。

王天佑,“D房间”(第二版),混合材料,2016年

王天佑,“我是你的护花使者”,场域特定行为艺术表演,混合材料,2017年

艺术中国:你觉得艺术除了对创作者自身有意义,还能承担什么?

王天佑:我之前认为,最好的艺术都要是纯粹的,这点对于创作者而言至关重要。但如果说什么是艺术,我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被称之为艺术。艺术在我的生活中太重要了,无论是一幅画、一尊雕塑、一支舞、一首歌还是一场戏剧。艺术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点滴,它反映了人性,以语言不能表达的方式呈现真相,某种意义上我认为艺术比现实更加真实。我想这也是艺术除了对创作者自身产生特殊的意义之外所具备的价值。艺术对社会的价值在于,它并非重现我们可见的社会现象,相反,它使社会现象变得可见。

在佩斯画廊奈良美智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西方艺术教育的传统大多秉承精英化的教育理念,过去三年在牛津大学the Ruskin school of art学习,这段教育经历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王天佑:牛津美术系不论在美育层面还是艺术史通识教育层面,由始至终保持着英式传统精英教育的体系和它应有的高质量。但是在我看来,作为Ruskin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其实相当矛盾。Ruskin大部分学生都热衷于关注和探讨全球范围内需要被重视的话题,例如女性权益的平等、政府对有色种族移民的对待、男性所承受的社会刻板印象和压迫力、政府福利、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等。Ruskin的学生会通过作品表达对于这类事件的看法,很多时候也会借助表演艺术或公众艺术等形式邀请更多人参与。所以,很多Ruskin的学生会参加这类游行。牛津应该算是整个英国思想最为开放的城市了,这里因为各种原因的游行规模大大小小,几乎天天可见,导师们也会经常参加此类游行。但是当游行结束后,或者当一个行为艺术进行完了,再穿上学士袍赶往某个学院参加正式晚宴(formals),看着面前的High Table和烛光照亮的历届老校长及建校捐款人的肖像。我想,这也是在牛津学习艺术的一个特殊之处吧,恐怕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会有这种体验。

我从小没有认真学过画画,素描的基本功是从初一开始到望京周边的画室进修的。很多人会感觉国内的艺术教育太过死板,我倒认为这种死板有时候也是件好事。我相信,只要想法不死板,技法上的训练不会给艺术家带来任何限制,反而国内艺术教育下磨练出来的精湛技法能够成就艺术家的构思。

与艺术家Nicolas Party在2018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现场

艺术中国:西方有很悠久的艺术教育的传统,牛津大学本科现在还沿袭着导师制,和欧洲早期师徒式的教育很像?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是什么?

王天佑:牛津艺术系每个学期学生会分到新的导师,在导师安排的时间进行两周一次的导师课。导师课就像聊天一样,主要讨论作品发展现状及未来的方向,还有一些家常便饭的话题。导师和学生相处时间久了会很有默契,虽然有时候见不到也会保持联系。三年中收获最多的就是导师给予我们的帮助。牛津大学一贯运用经过几百年历史验证下来的导师制教学,艺术系也不例外。导师制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个人化的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Personalized Learning。一对一上课模式使导师更了解每个学生的进度,根据每一个学生所处在的状况深入教学。另外,每个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导师制教学为方法不同的学生分别保障提升的空间,外加平日的多学员讨论课及全班讲座作为辅助,学生一般能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并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我大一刚到Ruskin被分到的第一个导师是自己学院的导师Corin Sworn,她也是我一开始报圣安学院 (St. Anne’s College) 的原因。记得在我报考那一年她曾获得了英国的MaxMara Prize,而且很快要在White chapel举办个展。我大一的时候因为没有像很多其他同学一样读过预科,瞬间从高中的A-level Art那种把创作当成项目完成的节奏直接步入到大学工作室那种时刻创作的状态,说实话刚开始有点迷茫,就是在这位导师的帮助下,我才很顺利地进入了专注创作的状态。

2017年在牛津大学的毕业照

艺术中国: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回国,选择香港这个城市和艺术拍卖作为自己的职业起点?

王天佑:香港相当于国际艺术市场链接大陆的桥梁。中国如今已是第三大艺术市场,去年超越了英国,占全球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的21%。如今中国的艺术市场,结合韩国、日本、印度及印度尼西亚,去年共占比23%。尽管中国是亚洲当今最大的艺术交易市场,但仍然远不及美国和欧洲的艺术市场。这是因为中国艺术市场的蓬勃基于本地艺术家的兴起以及少数高净值买家的支撑,但中层艺术品消费意识其实并未达到美国或欧洲的层面。香港作为中西方文化的纽带,有着国际化的市场,这也是我当初选择来到香港工作的其中一个原因。近两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收藏艺术,艺术收藏逐渐变成80后的一种表达生活态度的方式。随着中国新一代年轻藏家的崛起,以及艺术机构的支持,当代艺术越来越容易被大众接受。我认为未来的趋势也正是如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甚至逐渐去了解西方的当代艺术。

艺术中国:我听说家庭对你的艺术教育和启蒙开始得很早,也很有意义,能不能谈一下这段经历。

王天佑:我是从小就喜欢艺术,小时候的梦想是做画家。可能喜欢上艺术父母也有功劳,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给我讲画中的人和事,就像每天的睡前故事一样。有的时候我一边听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我自己画这样的一幅画会是什么样子,我会用哪些不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构图。睁开眼睛就有种回到现实的惋惜,就像结束了一场美梦。这也暴露了我理想主义的性格,这时候就会默默许愿如果一会睡着了我能重新回到那幅画里该有多好。现在我也喜欢听妈妈为妹妹讲故事,或是自己带着妹妹去逛博物馆和画廊,给她讲故事的时候会有种瞬间回到自己小时候的感觉。

艺术中国:作为青年的艺术从业者,在离开学校之后,现在你每天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王天佑:如今的我与学生时代已告一段落,进入工作就要全力以赴。我很感激我的学校和帮助过我的人,这也意味着我需要加倍努力争取有一天我也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我的小目标并非以金钱计算,而是希望通过我今后的努力,将艺术带给中国更多的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