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 中央美术学院分会场实录

时间: 2016-09-20 22:34:25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的世界美术史大会分会场

2016年9月18日,由国际艺术史学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进行到了第三日。主会场从北京大学转移到了中央美术学院。

世界艺术史大会是国际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自1873年以来已经举办了33届。该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络机构国际艺术史学会(简称CIHA)与每届大会的主办国联合组织,被称为文化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经过中国艺术史学会筹委会多年的努力,第34届(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该学术大会第一次在亚洲和非西方国家举办。

第16分会场 商品与市场      

时间:9月18日9:00-12:30、13:30-18:15,9月20日9:00-13:15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报告厅

本组主席: Uwe Fleckner(德国汉堡大学)、赵力(中央美术学院)、马学东(中央美术学院)

主题阐释:艺术的流通和交易使得艺术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得以体现。

主题演讲: 

徐丹 《收藏不可收藏之物》

徐丹演讲用PPT

徐丹演讲用PPT

徐丹在现场演讲

徐丹在题为《收藏不可收藏之物》的演讲中谈到了观念艺术、大地艺术、偶发艺术等属于“去物质艺术”范畴,探索了“去物质”的概念,举出了多个艺术家和展览的例子,将其纳入”不可收藏之物“的范围。其中她提到了Mel Bochner、Robert Smithson在《艺术之声》杂志刊登作品《大熊领域》只提供作品观念;新刻度小组崇尚观念艺术主张的纯理性、超概念,在解散后将八年的手稿全部销毁;艺术家孙原、彭禹、策展人崔灿灿共同合作的展览“不在图像中行动”其中三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并不在展场,而展出的是艺术家在视频中的口述;70后艺术家储云在作品《谁偷走了我们的身体》中把用过的旧香皂陈列在展台上,探索人与物的关系;倪有鱼有很多装置计划受到资金限制无法实现,于是用“水冲”画法在金色画面上虚构出美术馆空间画出装置。

“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现场

储云 《谁偷走了我们的身体》

倪有鱼作品

在接下来的部分徐丹谈到在当今中国语境下“不可收藏之物”的收藏趋势,有年轻艺术家加入,越来越多美术馆和基金也开始支持这些艺术家。她认为对试验性创作的支持,可以超越交换价值和象征价值,激发精神力量。虽然“不可收藏之物”的收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徐丹对其未来持积极态度,并提倡要对人与物之间关系在未来的发展变化产生新的思考。

李胜贤 《消费社会,新自由主义和当代艺术: 安迪·沃霍尔、达米安·赫斯特与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

李胜贤在《消费社会,新自由主义和当代艺术: 安迪·沃霍尔、达米安·赫斯特与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的演讲中讲到了艺术家如何表现消费社会,并且如何反作用于当前新自由主义经济带来的加速资主义环境。人们认为安迪·沃霍尔和达米安·赫斯特是迎合艺术体制及品味的艺术家,而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则常被认为是批判体制的艺术家。他通过研究沃霍尔的影片,揭开其作为消费社会发言人的两面性特质,并揭开赫斯特应对新自由资主义机制的方式。通过深入挖掘冈萨雷斯·托雷斯在作品中用“一次脆弱的停火”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Howald Christine 《走进“他者”法国市场上的中国艺术(19-20世纪)》

Howald Christine在现场演讲

Howald Christine演讲中用到的PPT

Howald Christine演讲中用到的PPT

Howald Christine的演讲题目是《走进“他者”法国市场上的中国艺术(19-20世纪)》。他在演讲中探索了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欧洲市场上新兴的中国纯艺术品和文物,重点关注当时东亚文物的主要贸易中心巴黎。19世纪中期,西方对东亚,尤其是日本艺术和工艺品兴趣渐盛,市场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各种经销商和收藏家的出现,市场达到了第一个高点。他在研究中建立了市场框架,划分市场的发展阶段,并探究主要市场参与者以及他们对走近“他者”的影响。之后他研究了1842年到1939年之间欧洲市场上的东亚 (中国、日本和韩国)艺术。通过关注国际市场参与者及其网络,并将当时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革纳入考虑范围,研究这个新市场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分析通过在专业程度、价值、市场策略和藏品类别的互动他者的艺术是如何改变当时欧洲艺术市场原有的机制。调查以根据参与者、地点和藏品为基础,重建市场地理状况为出发点。结果将显示在可视化网络和交互式地图中,从而进一步分析市场机制。

沈淑琦 《从无名小卒到一代大家:齐白石(1864-1957)的艺术代理、艺术商品以及艺术》

在沈淑琦的研究中她并不将齐白石视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触不可及的巨人,而认 为20 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齐白石的地位提升,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许多对他的研究,不是关注齐白石自己建立起的社会文化联系,而是主要关注他的背景和艺术中不同寻常的特征。她探究齐白石提升自己的过程,他采用什么样的推销方式,以发挥重要作用,助他确定职业道路,和他确保、维持——尤其在北京这个地方——生计的,又是如何受到中国共产党(CCP)的青睐,从而获得国家荣誉的。

于渺在演讲《中国当代艺术的自我流通实践》

分会场现场

此外这一分会场的演讲还有于渺《中国当代艺术的自我流通实践》,Ogbechie Sylvester Okwunodu的《全球市场中的当代非洲艺术》等。

第17分会场 展示    

时间:9月18日9:00-12:30、13:30-18:15,9月20日9:00-13:15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17号楼202

本组主席:Michel Hochmann(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张晨(中国美术学院)

主题阐释:在展览对艺术史的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基础上,讨论如何将艺术展示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博物馆的观念,运用不同的文化和眼光以建造知识和传播文明。

主题演讲:  

Collins Jeffrey 《从尘封地下到大雅之堂:艺术博物馆展览缪斯雕像》

Collins Jeffrey的演讲《从尘封地下到大雅之堂:艺术博物馆展览缪斯雕像》

Collins Jeffrey在演讲中

Collins Jeffrey在演讲中用到的PPT

Collins Jeffrey在《从尘封地下到大雅之堂:艺术博物馆展览缪斯雕像》的演讲中探讨了展览的典范——始建于18世纪70年代梵蒂冈庇奥克里门提诺美术馆的缪斯厅,旨在说明欧洲早期的艺术博物馆较其建立之初更具创新性和社会性。作为欧洲第一个为陈设收藏品而建立的博物馆展厅,缪斯厅的历史见证了艺术从“地下到厅堂”的历程。艺术展览的魅力使毫无意义的远古碎片成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象征。正如当今的多功能博物馆,展厅打造出的新“情景” 和新现实,旨在面向新的受众群体,同时也符合新的文化理想。

分会场现场

此外这一分会场还有伊万·加斯克尔《论皮特·蒙德里安画作的裂缝》的演讲、周诗岩的演讲《姿态剧场,或重绘瓦尔堡的目的与方法》、  张文江《观象与展示——中华文明的基础》 、  Fumagalli Elena的《权力与艺术品展示:16-18世纪的佛罗伦萨碧提宫》等。

第18分会场 媒体与视觉      

时间:9月18日9:00-12:30、13:30-18:15,9月20日9:00-9:45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6号楼一层雕塑系多媒体教室

本组主席:Frederick Asher(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汪悦进(美国哈佛大学)、黄冰(美国哈佛大学)

主题阐释:研究信息时代新的交流方式对视觉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主题演讲: 

Purtle Jennifer 《后全球化视角下的光学媒介

第18分会场“媒体与视觉”现场

Purtle Jennifer正在演讲《后全球化视角下的光学媒介》

在演讲中谈到的作品

光学镜片

Purtle Jennifer在其演讲《后全球化视角下的光学媒介》中认为当今信息时代的全球性主要是靠以光为媒介的传输而达成的。光学媒介必须以后全球化时代角度来理解,且她将采用全球化时代用语——连通性,以及后全球时代用语——相对性来分析。接着她提到当代艺术作品很多都用到了光学媒介,如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的作品《疾风》、迈克尔·斯诺(Michael Snow)的短片《波长 WVLNT》(或《波长》剪辑版) ,中国艺术家宋冬的影像作品《父子·太庙》及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4》,他们的画作方式都与光息息相关。 随后她提到了光学原理以及光学在东西方不同的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还有历史上用光学创作作品的发展过程。最后学者谈到在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分析 下,光学媒介在形式上的相似性不应被误解为媒介的分散历史或者其认识论。而现代作品中的视觉相似性,在回顾光的历史时也不应该将其同制造图像的媒介混为一谈。

Bartsch Anna-Maria 《自拍——艺术还是“大众愚蠢”的表现?》

Bartsch Anna-Maria在演讲《自拍——艺术还是“大众愚蠢”的表现?》

Bartsch Anna-Maria演讲现场

Bartsch Anna-Maria演讲中用到的PPT

丢勒的自画像

金·卡戴珊在自拍

Bartsch Anna-Maria在题为《自拍——艺术还是“大众愚蠢”的表现?》的演讲中谈到了当下很流行的“自拍”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自拍照,她试图细查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什么。 这一术语受到许多评判、讽刺和嘲笑。 接着她将自拍的历史追溯到了艺术中的传统自画像,画家在艺术性的自画像中表现自己并且关注像衣服或面部表情等的外表。同样,在脸书和 Instagram 风靡的时代,作秀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表明我 们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自拍照向别人展示我们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如何 。她举了金·卡戴珊的例子,并且提出疑问究竟该如何看待自拍照? 她谈到女性是自拍的主体,自拍是对自己相貌的肯定,目的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接着她谈到了自拍对于年轻女性产生的影响,她建议以更加批判性的观点来讨论自拍照。这一学者认为自拍照给人们提供了独特 的机会去向自己清楚地展示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相应地,他们希望他人如何看自己。此外,自拍照还是一种抵抗工具,因为自拍照不仅可以联系他人,而且可以一改模式化形象,以一种自主的方式呈现自己。 现在许多艺术家已经把自拍照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通过同时代的艺术家使用自拍照例子,她主张一种对自拍照的理解,人们普遍将其作为影像来理解。 这一学者主张严肃认真地对待自拍照现象, 将它作为利用现代媒体所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通讯。可能将来有一天,人们会 声称自拍照在语义学上影响并塑造了人类的面部和形体。

现场观众

此外本分会场还有Grau Oliver《信息社会的政治学》、唐宏峰《点石斋画报的修复)吴雪杉《通过媒体:万里长城的现代图象意义》、Roberts Claire《伊恩·费尔韦瑟:逍遥艺术家》等演讲。

第19分会场 审美与艺术史      

时间:9月18日9:00-12:30、13:30-18:15,9月20日9:00-13:15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109

本组主席:Claudia Cieri Via(意大利罗马大学)、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戴丹(南京艺术学院)主题阐释:艺术突破了对审美和感觉的作用范围,扩展到对社会和现实的直接干预,进而在思想和哲学之上寻求对人的自由的解释和对人的权利的理解。

主题演讲:  

Di Meo Carmen 《传统与现代之间〈弥合差距〉:罗杰·弗莱笔下〈艺术〉理论中的“美与丑”现代视角下的批判性研究》

Di Meo Carmen在演讲中用到的PPT

Di Meo Carmen在现场演讲

Di Meo Carmen在演讲中用到的PPT

Di Meo Carmen在其演讲中提到在维多利亚晚期和爱德华时代最举足轻重的艺术界权威是罗杰·E·弗莱,他对艺术家们的纯粹革命态度进行了批判,这曾经定性了19世纪的艺术史。学者在这一演讲中说明了从重申雷诺兹的“应用美学” 开始,罗杰·弗莱如何希望艺术和艺术实践被想象成不仅从逼真性的压制中脱身,而且从纯粹“美”的标准的盲目压制中独立。弗莱的艺术观认为表现自然本貌的最可能的姿态便是在所要求的绘画展示程度和其自身情感程度之间达到⼀一个完美的和谐。学者认为在艺术中可以调和美与丑的矛盾。

观众在现场听演讲

此外本分会场还有Faietti Marzia 《从奥黛丽·赫本到波提切利:女神故事中的指外翻缺陷美》、Tsuchiyama Yoko《纪实风格摄影中美的效果与真实世界》、Cafagna Fabio《18世纪和19世纪之间的美与死亡》、姜永帅《标准还是趣味:中国绘画品评史上的神品与逸品》等演讲。

其它分会场

第6分会场“传统与渊源”中姜苦乐(John CLARK在演讲《亚洲现代》

观众在会议分会场

此外第6分会场主题为“传统与渊源”,艺术作为一种认同的方式构成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渊源,这种认同具有发生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根据。认同制造或弥合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但如何认同,并由此形成了怎样的差异,值得深究。第12分会场以“园林与庭院”为主题,旨在探讨园林与庭院是有一定围合范围的自然与艺术的综合呈现,体现为人类既不远离体制和城市,又能亲近自然、寄托理想的节点。第13分会场为“传播与接受”,研究艺术如何以新的传播方式为其手段,扩展其价值与感觉的影响,从而转变和扩展原来的趣味格局,并形成新的表达形式。 第14分会场“他者与陌生”,探索在交流和传播的行为发生之前,由于各种特殊的历史原因,每一个文化都会遭遇到的外来陌生艺术,并研究这样的外来会引起的赞许和珍惜,贬低和排斥。第15分会场“误解与曲用”侧重在艺术史中研究误解和曲解,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接受异文化、外来文化和少数非正统、非传统文化的问题。第20分会场“专业与美育”探索艺术教育中如何对待差异,以及文化和艺术差异的产生、强化或消弥。

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讲座:《方法、疯癫与蒙太奇》 W.J.T米歇尔

芝加哥大学的W.J.T米歇尔教授在讲座现场

在晚上,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系列学术讲座之一的《方法、疯癫与蒙太奇》在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邵亦杨教授主持,演讲人为来自芝加哥大学的W.J.T米歇尔教授。米歇尔教授的本次讲座是其论文《看见癫狂:精神病、媒体与视觉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源于米歇尔其子电影制片人加布里埃尔·米歇尔的启发,他在与精神分裂症斗争了二十年后,还是于38岁时不幸早逝。米歇尔的研究认为在不同的媒体和艺术中,精神病被“可视化”了,其治疗方式也成为了展览、演出以及戏剧再现的对象。媒体影像成为实现瓦尔堡让图像(及艺术史)运动起来的目标。继而他介绍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记忆碎片》、犯罪剧《真探》、恐怖主义惊悚剧《国土安全》、电影《美丽心灵》等影片。米歇尔教授认为从影像中不难发现,图像集似乎以惊人的频率出现在关于间谍或犯罪调查中,并将“线索”集合在只能被描述为疯狂和蒙太奇的零度内,以图像为线索的概念能帮助我们超越艺术史。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的观众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