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展览

中国美术史家高居翰去世 美院将设以他命名的阅览室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20 14:35:48 | 文章来源: 浙江教育新闻网

高居翰教授曾多次来到杭州,与中国美术学院渊源颇深。去年,他将个人研究藏书112箱2000余册捐赠给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不久的将来,在美院图书馆成立的高居翰阅览室里,大家可以分享到这位美国教授的心意。

最后的牵挂是

制作中国美术史视频

昨天中午,在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中,高居翰教授去世的消息在第一时间被广泛传播。震惊的同时,大家都希望这也许是个“误会”。但随后,在国际长途中,目前身在加州的艺术史家曹星原女士,向本报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此时,高居翰的个人主页上,他最新的几篇博客仿佛还带着他的体温。最后的文字——2014年1月10日的那篇“病榻上的博客”中,他再次懊恼自己“总是被困在床上,而且不得不意识到这就是我的未来。”

高居翰行动不便卧床已久,最近似乎对自己的离开有了预感,在博客里,他还谈到了死亡。他说自己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无法正常工作,尤其放心不下的,是他晚年最重要的工作——将自己关于中国美术史的成果与心得用视频记录,通过网络传播给全世界有心了解中国美术史的人。现在,打开美院图书馆官网,已经可以看到高居翰教授的讲座视频。

他还谈到去年刚刚去世的英国汉学家苏立文,他们是老朋友。而如今,他们在天堂相会了。

这个美国人

酷爱中国艺术

高居翰教授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英文名原是James Cahill,他曾长期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教授、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对于中国绘画史而言,弗利尔美术馆的地位非比寻常,这里收藏有1200件中国绘画,属于美国之最。

高居翰的著作曾被多次出版,拥有极大的读者群和影响力。他运用风格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美术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今天我们能够在书店里买到这些中文版著作,与高居翰的学生,台湾著名学者王嘉骥先生前后耗费七年时间的编辑、整理、翻译和出版有关。1994年,在王嘉骥等人的努力下,高居翰的这套中文版著作首先在台湾出版。

昨天在电话里,王嘉骥回忆起老师的点滴:“高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人。很多人刚开始接触他,会觉得很难跟得上,因为他的思考很快。他不管走到哪里,笔记一定做到哪里,很多人愿意给他看自己的收藏,他一见到就立刻做笔记。”

他认为,高居翰用西方的实证方法,将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家与其作品真正衔接起来。而这些与他本身的天赋有关。

“用中国人的话来讲,高先生是一个博闻强记的人。他记忆力非常好,过目不忘,看过的作品细节,就好像照片一样清晰记录在脑子里,这是做艺术史研究很重要的特质。他在人文领域里涉猎极广,不止于中国绘画史这个范畴,还有西方的、音乐的,所以他常常在写作上用到音乐上的典故做类比。比如说,他用西方音乐来谈董其昌,很特别。他的文字特别好,所以,他的著作翻译起来难度特别高。”

王嘉骥感受到的高居翰,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常常说,你们中国人自己还不够了解自己的传统有多好。他后来的课就没有再往20世纪之后深入,他觉得还是中国古代比较精彩。”

中国美院

将设高居翰阅览室

高居翰先生与中国美术学院渊源很深。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多次来到杭州,与中国美术学院保持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往来。他先后多次来讲学,还是1997年美院设立“潘天寿纪念讲座”后的第一位受邀主讲人。

一来一往间,他与美院多位教授间也有了常年的私交。1989年,书法家王冬龄教授前往美国讲学时,便曾受他邀请前去伯克利讲座,并前往他家中拜访,王冬龄还记得他客厅里挂着的张瑞图书法作品。而著名学者范景中、洪再新等教授,也都与高居翰教授有着长久的友谊。早前刚刚去世的王伯敏教授的家中,也珍藏着高居翰前来拜访的合影。

去年,在范景中等教授的促成下,高居翰先生捐赠给美院一大批个人研究藏书,这是继2007年贡布里希捐赠图书之后,美院图书馆接受的又一笔由国际顶尖艺术史学者捐赠的专业艺术图书。美院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开放高居翰阅览室,与更多的人分享。

去年3月,美院图书馆馆长张坚教授等老师组成团队,用20多天时间在伯克利整理这些书籍,他们也成为美院最后亲见高居翰的几位老师。张坚记得,与这些书籍分别那天,高居翰站在自家的小楼门口,与这些陪伴了他几十年的老朋友们挥手告别,说:“Farewell, my friends.”(再见了,我的朋友们。)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