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

文化部部长蔡武介绍2013年文化改革发展情况和2014年重点工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25 09:39:32 |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评论

提问环节

【问】蔡部长,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是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在这个材料中也看到文化部现在只保留了4项行政性职权,请问这一转变过程中文化部的角色定位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当时是“三个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脚下向管天下转变 。 这三个转变首先要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关系,这是改革的重点。要实现进一步简政放权,就是把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或者应该由社会、企业管的事情交给社会和企业,把政府应该管的事情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管好,这就是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

现在政府行政改革的要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文化建设中怎样体现呢?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管理协调中的主导作用,这是政府的第一个责任,要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好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

第三,加快文化法规法律体系建设。我们要建设法治政府,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要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执法水平。

第四,要提高文化发展的规划编制水平。提高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文化建设的管理水平,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不断提高政府效能。

第五,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我们要培育公益性的文化类的社会组织,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人才政策等等来调动、鼓励和发挥公民个人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过去,我们办文化有一套成熟方法和手段,办了60多年了,也是有经验的。现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改革创新。要坚决做到依法管理。文化立法工作这些年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文化立法方面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比较,与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要求相比还很薄弱,我们还要制定更多的法律法规,建设一套法律法规体系实行依法行政。

第二个方面要做到科学管理。管理文化事务上我们强调遵循两个规律,一个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的,所以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文化自身具有双重属性,不仅有产业属性、商品属性、经济属性,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的属性,所以还要遵循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要想尽办法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长官意志,不能像我们经常批评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拍屁股走人 ”,这是不行的。我们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化发展是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不能搞成大跃进 ,必须加强科学管理。

另外,要做到有效管理,要看它的效能。文化管理有针对性,要切实解决工作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由“办”向“管”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既有体制机制上的,这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还有方法手段上,这需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能力,提高文化治理能力。还有层出不穷的各类新问题,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另外,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开动脑筋、想出办法,集中群众智慧,迎难而上,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个过程中实现政府职能的华丽转身。

【问】励局长,在去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对新型城镇化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也留意去年文物局在正定召开了古城保护现场会,请问国家文物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文物保护方面有什么举措?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文物保护与传承。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把传承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各级文物部门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去年12月,我们和住建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在河北正定召开了正定古城保护现场会,会上大家提出了《古城保护正定倡议》。经过这次会议和会后的进一步研究,今年准备配合古城古镇古村保护做三方面工作。

第一,摆位 。 要把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摆在文物保护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重视这方面文物保护项目的审批和资金安排,特别是对名城、名镇、名村中的濒危古建筑和安全消防设施的安排给予重点支持。

第二,规划 。 文物部门要参与到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制定当中。这个过程中,文物部门的力量要下到深入研究古城、古镇、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只有真正把历史文化价值的内涵挖掘出来,才能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问题。

第三,综合 。 任何名城、名镇、名村都是人文和自然的综合体,文物部门重点是管城、镇、村中的文物建筑,但只是一个整体中的部分,所以做好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文物部门要有整体观念,既考虑文物保护,也考虑自然生态保护;既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还要把文物保护与改善民生、改善环境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样的观念,去年我们就和财政部一起确定了6个古村要搞保护与利用的综合试点,今年这个项目可以推开。

【问】蔡部长,相关材料显示目前我国文化企业的各种税收加起来达到30%多,这个负担对企业并不轻,文化部是否考虑对于文化企业,尤其是众多的小微文化企业进行这方面的减负和支持的政策?下一步我国的文化金融工作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刚才讲的文化企业的税收问题,这是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中高度重视的的问题,也知道这是个制约的瓶颈因素。我国大量的文化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它们的资产规模比较小,这也是文化企业自身特点决定的。我们非常重视这个事情,从2013年6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把文化部增补为成员单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这体现了对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视。

解决他们的税收问题,现在我国的税制正在进行改革,比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正在全国推开,我们在几次研究营改增的过程中都坚持和税务部门合作,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和照顾到文化企业的自身特点,在税率税制方面作出适合文化企业自身特点的制度安排,现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进展。

国务院把小微文化企业纳入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中,出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都适用于小微文化企业,这是第一个原则。第二,共同制定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目前这个政策文件正在起草和运转过程中,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就可以出台。第三,要继续深化和金融机构间的合作,积极协调财政部专项资金的支持,制定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计划,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推进措施手段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这些措施的推进将优化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扩大小微文化企业规模,提高它的盈利能力、发展后劲,充分发挥小微文化企业在活跃文化市场、激发产业活力、促进文化创新和增加社会就业、丰富文化供给这些方面的积极作用。这里进一步向社会呼吁要重视小微文化企业,小微文化企业确实具有活跃市场、激发活力、促进创新、增加就业、丰富供给这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除了政府的政策措施,税收、财政政策的调整之外,更重要的是金融部门能够不断推行金融工具的创新,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需求,创新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支持文化企业发展。 我们已经酝酿了一年时间,可能今年上半年要举行文化金融工作会议,要推进文化和金融的融合。

这项工作如果开展起来,也将会对文化企业发展、文化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融资环境,也会促进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在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这方面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问】励局长,近日有一个数据,关于全国馆藏文物的腐蚀率超过50%,这个数据引起了公众对馆藏文物安全的关注。请问目前馆藏文物的安全情况究竟怎么样?关于保护下一步有怎样的考虑?

这个数据不是空穴来风,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过一次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调查结论是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 。 我再提供一个数据,受重度腐蚀的文物达到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

各类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蚀损害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趋势,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多种保护措施来延缓这样一个趋势。

作为馆藏文物的保护,其保护措施第一位还是改善其保存环境,比如文物库房的温湿度控制,比如对纸质文物光照度的控制,目的是防止产生新的病害,而不是刚才介绍50%存在不同程度损害的文物我们都要动手修。 梁思成先生讲过,对文物“要修旧如旧,带病延年”。本身不可能不存在病害,我们是要让它带病延年,所以文物修复工作应该遵循这样一个理念。

尽管如此,我们不是要去把那50%都修了,而是重度腐蚀文物的存量,就是需要我们抢救维修的任务依然是很繁重的,对此国家文物局十分重视。“十一五”期间这方面的投入达到6亿元,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库房提升项目安排2.5亿元,进入“十二五”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1、2012、2013年三年的资金安排,馆藏文物修复资金安排达到8.17亿元。

当然这项工作还有其他的瓶颈制约,主要有三条:第一是人才匮乏,馆藏文物修复历史上是师承制,尽管近几年来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强培训,但是和承担任务相比人才短缺是严重矛盾;二是有些关键技术现在仍然没有突破,比如青铜器的粉质灰的问题。第三是可移动文物修复工艺复杂,周期相对较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完成任务。

举个例子,一件在泡水状态的青铜器从脱水到定型一般要一年半到两年半,而尺幅比较大的丝织品的修复就要更长时间,“慢工出细活”可能是文物修复的一个规定动作。

     1   2   3   4   5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