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困局真假难辨 中国艺术市场的致命短板

时间:2009-06-16 09:10:11 |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资讯>

真假吴冠中

2009年5月25日,在香港佳士得春拍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上,编号为787的吴冠中作品《松树》以158万港元(约合139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位居该场成交价第12位。无论是在这次拍卖中,还是相比历年上拍的吴冠中作品中,这样的成交价都没有任何引人注意的噱头可言。不过,正是这幅“貌不惊人”的画作,却在拍卖会结束后的近半个月时间里一直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一切只因为一个中国书画市场上屡见不鲜的词语——伪作。

画家否认在先!

在拍卖会结束两天后,就有业内人士指出,该幅作品存在问题。质疑方正是吴冠中作品在新加坡重要的收藏机构之一——“好藏之”美术馆的出资人方毓仁,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在香港多年代理吴冠中作品的资深经纪人。

早在今年5月初,当方毓仁看到香港佳士得的图录时,便觉得名为《松树》的作品为伪作。当时,他立刻打电话给吴冠中求证。由于“伪造痕迹颇为拙劣”,吴冠中看到图片后非常气愤。

“这幅假画模仿的应是我在1988年所作的《双松》,两作对比,伪作中的双松旁还出现另一棵小松。三松的松枝委曲软弱,松叶潦草散漫、树无气质、山无气势、画面难看、毫无精神可言。”吴冠中告诉本报记者,在他所见的赝品之中,这一幅属于粗制滥造的次品。在他看来,拍卖行将这幅赝品进行拍卖完全是在自毁声誉。也因此,吴冠中随后立即与佳士得北京办事处取得了联系,却被对方告知“需向上级反映”。不得已,在拍卖会进行前的5月9日,吴冠中委托新加坡好藏之美术馆在网上指证《松树》为伪作,并表示:“一件如此恶劣的伪作竟以百万身价出场,我们敬告各界人士切不可上当受骗。”不过,正如方毓仁所言:“遗憾的是,直到这件存疑作品成交之后,也没有得到佳士得方面任何正式的澄清和解释。”

拍卖公司明知故犯?

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图录中,拍品《松树》出现在第127页,作品来源处赫然写着:“1991年吴冠中到香港举行画展,现藏家于当时直接从画家处购得此画作。”

然而,吴冠中却坦言“这完全是编造的谎言”。方毓仁更是将此称为“一派胡言”:“首先,1991年吴冠中师生展的举办地并不是香港,而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更巧的是,此次展览的主办方虽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但资助人却是方毓仁本人,所以,他完全能够确定那次展览中根本就没有这幅名为《松树》的作品。而且,如果按照图录上所显示的是购自这一年香港的吴冠中师生展,那么,直接交易方也只可能是方毓仁,而不是吴冠中本人。方毓仁还强调,即便卖家称是在北京的展览中买到的作品,由于出资人是自己,所以卖家所面对的交易方也应该是自己。可在他的印象里,自己却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一个人。

方毓仁介绍说,自己由于长期帮助吴冠中出版画册、推广展览,吴冠中曾将那幅《双松》真品赠送给自己。后来,方毓仁将其卖给了泰国的一位藏家。又过了一段时间,该幅作品在内地某知名拍卖公司的拍卖现场现身过,之后便不知去向。

面对如此之多的争议,香港佳士得这一次不可避免地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当本报记者向佳士得求证整个事件的原委经过之时,香港佳士得北京办事处依旧只回复了一份媒体声明。这则声明称“近期有媒体报道质疑佳士得香港2009春拍中某件拍品,我们对此表示遗憾。佳士得的专家们倾注了大量的资源来调查我们所有上拍作品的传承记录,以严谨的方式来征集每一件作品。我们对该拍品的传承记录感到满意。”而当记者多次致电询问拍品《松树》的下落及其买家的信息时,无人接听的电话铃音则使其成了至今无法破解的谜题。

本报专访

“除了愤慨,我只有痛心和无奈”

经常受到伪作困扰的中国书画大家吴冠中如今再一次被迫成为了伪作之争的中心人物。为此,本报记者特别在拍卖会结束后对其进行了专访。对于假画越打越多的现象,吴冠中感到颇为愤慨和无奈:“打击假画问题,要花大力气,要建立、健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北京》:记得您曾说过:“现在市场上我的假画越来越多了,我也管不了。”就像这次佳士得拍卖的那幅伪作也是一样,虽然您再三声明,但还是没能阻止拍卖。您觉得这种本可以避免的事情却接二连三地发生,原因是什么?作为原创作者,您又是怎样看待那些造假者?

吴冠中:原因很简单,拍卖行为了赚钱,而中国现在又缺少相关的法律制度,这样就方便了伪作浑水摸鱼。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国法管不了行规》,其实,很多单位、画家也都呼吁过,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我觉得那些造假者很可怕。他们本应画自己的画,但当他们画不了或没钱了的时候,就来伪造别人的东西。其实,这也说明我们的艺术教育存在问题,教出那么多画家,但大多只是盲目培养,当这方面的人太多了、用不了的时候,问题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最后耽误的还是很多年轻人的前途。

《北京》:据我所知,您就曾为了不让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流传出去而多次撕画,那么,对自己特别中意的作品,您会一直珍藏吗?

吴冠中:不会。好作品就应该送给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群众才能看到,文化才能传播,我把画私藏在家里又能有什么用呢?

《北京》:您觉得现在的市场氛围对艺术家有怎样的影响?

吴冠中:对浑水摸鱼的画家来讲,现在的市场很不错。但对真正渴望创作艺术的画家来讲,还是很痛心的。

《北京》:您平时会关注拍卖会吗?

吴冠中:家里的报纸很多,我偶尔会翻翻,但即使看了也不会太关心。我的画卖了多少钱,我从不关心,也管不了。另外,我的那些画是不是真正的好东西,还没经过历史考验,只有经过历史考验的作品才能成为精品。现在总在说打造国宝,其实,国宝并不是打造出来的。

《北京》:您如何看待如今的中国书画现状?

吴冠中:我觉得现状很尴尬。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在传统上创新的问题。我们总是关注传统,但最重要的其实是创新,传统放在博物馆就可以了。就像现在的青少年美术教育,只注重技术,却没有教会他们什么是美。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盲目地画画?这其中存在很大的误区,大多数人都认为画画是条出路,可以卖钱。

《北京》:您对现在中国的美术环境怎么看?

吴冠中:我觉得很不好,这种环境让我除了愤慨,只有痛心和无奈。现在美术已经沦为了庸俗的买卖,快要毁掉我们的文化、毁掉我们的民族声誉了。可以这么说,假画到处都是,但是却没有法律可依。在中国现在只能看行规,我觉得这很可笑,也很丢脸。

《北京》:去年当您发现购买《池塘》那幅画作的买家所买的是伪作时,您有什么感觉?这个官司最后买家以败诉告终,对此,您个人有什么看法吗?

吴冠中:起初我并不知道这件事,因为仿造我作品的假画很多,我管不过来,也没时间管。艺术在这样的情形面前是无奈的。我觉得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空白应该及时补上,不然,中国的文化就会越来越糟了。

1  2  3  4  5  6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