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邱志杰:问题出在哪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11 11:24:27 | 文章来源: 非常现场

双年展从筹办到布展到开幕进行的整个过程中,问题丛生。此番又一次涉险过关,得到一些肯定,值得庆幸,但不能掩盖问题。但更需要做的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问题所在,一一设法解决。

1,总预算严重不足。以本届上双的新场馆面积,分配到平方单位,比过去要低得多。别说和其它国际双年展相比,和国内另外一些双年展相比也比较低。这迫使策展人大量的精力花在寻求赞助商之上。目前的预算水准虽然已经比过去数倍增加,但离实际所需还是有很大距离。与上海的国际都市形象也远远不能相称。

横向比较国内外各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的预算过低。

以2011年成都双年展为例,这一活动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门主管,其经费甚至达到了3600万,不包含政府组织的媒体宣传等隐形支出。引起了《参考消息》、《法兰克福汇报》、《泰晤士报》等海内外媒体的赞誉,被作为“中国模式新样板” ,《人民日报》则称之为“成都双年展成全民盛会 一月吸引观众超27万人”为题重点报道。

同样在1996年创办于亚洲的韩国光州双年展,首届经费即达1200万美元,此后每届都保持高额预算。今年的光州双年展的预算是2500万美元。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9年的预算是205万欧元,结果亏损54万欧,于是2011年追加到300万欧元。2006年第一届新加坡双年展的预算为800万新币约合4千万人民币,有效投入的结果是首届72天的展览即获得88万人次的参观者。2008年到2010年一直稳定在600万新币的预算值上。2011年横滨三年展的预算是1030亿日元,约合8千万人民币。

2,财务管理制度要改良。即使预算到位,以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很难有效运用。比如我们不能直接支付外币给国际艺术家,比如运输、布展的招标只能由有资质的国企投标。人为造成了成本上升。此外,预算一旦决定必须尽快到位,并给予美术馆和策展团队一定的自主支配权,只需要通过后期审计来加以管理。目前的运作方法是把结算方法用来管理预算,在这个提前进行的审计过程中形成进度的耽搁。而对于一个开幕日期预定不能更改的艺术展览而言,进度的耽搁直接关系到成本。比如在审计运费的过程中,时间过去了,海运只能改空运,运费暴增。比如在审计机票额度的过程中,时间过去了,机票价格暴涨。这些都是因为财务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成本上升。

3,今年情况特殊,美术馆建设和双年展策展过程齐头并进,美术馆的工作团队本身还在组建中,不能有效支持双年展工作。幸而中国美院策展专业学生和一些海归志愿者支撑起局面。但是志愿者毕竟是学生为主或者刚毕业不久,从事联络艺术家之类的工作能够胜任,拉赞助之类的工作就不擅长了。今后美术馆应该有专门的事业发展部从事此类工作,或在总预算中安排部分资金雇佣专业的公关公司从事赞助财源的开发。这些我们早就都想到了,但是因为预算迟迟不能到位,根本不可能在更早的时候拿出前来雇佣专业公关公司操作。后来弄到了不少赞助,其实都来自私人朋友的帮忙。这种私人帮忙和付出都是基于个人够苦逼引发的感动,并非制度化的保证。

4,今年最特殊的情况是美术馆工地建设耽误了布展进程。原定7月完工的场馆建设,拖延至9月下旬才实际交付。留给布展的时间只有一周。再加上事前招标布展搭建公司、器材公司、运输公司的工作能力和配合度的问题,导致布展工作中的各种艰难。整个美术馆团队和策展团队密切合作,才勉强完成布展。这样的情况今后当然不再可能发生,美术馆团队也经历了一次最艰难的考验,相信今后也不再会有如此困难的情况发生,今后的一切应该都能够妥善完成。但是这个教训依然值得提出,如此需要整体配合的大项目,每个环节的完成都影响到整体,必须有有效的问责制度。

5,美术馆的团队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当代艺术馆的特点。比如,目前的建制中就缺少技术总监这一职务。当代艺术展涉及音像器材、精密工具很多,美术馆本身必须有一支熟悉媒体艺术的队伍。建议从美院新媒体专业毕业生、戏剧学院舞美专业毕业生中选择人才培养稳定的队伍。即能胜任平时的特殊器材仓库管理,又能胜任大展时对器材公司的布展方案和报价的审核,以及展览过程中作品正常运作所需要的维护。今年我碰巧是一个熟悉新媒体器材的策展人,某种程度上兼任了这一工作,今后和理论性更强的策展人合作的话,美术馆本身团队的专业能力就会变得更加重要。

6,美术馆的每年预算,不但应该包含展览本身,一定要考虑美术馆员工的培训经费。据我所知,上海双年展办公室的成员,从未有机会组织去参观威尼斯、圣保罗等国际大展,连距离不远的光州横滨等也没有。这种考察不是公费旅游,它是对工作团队素质本身的培训教育。上海双年展这么多年没有去香港艺博会、巴塞尔艺博会做过宣传,今年在我的坚持下,并且是在张颂仁和我一起出面向香港艺博会要来免费摊位的情况下终于去香港做宣传。定行程和酒店的时候我居然接到双展办的电话问:邱老师你能不能和晏思.霍夫曼住一个房间?我当时被雷翻。我们固然经费不足,国家也对在香港出差的标准有规定,但这种询问本身都是国际经验不足的原因。(我们在香港住的是500港币一间的房间,在铜锣湾这意味着房间里床到墙的距离是20公分。房间里网络很差,我每天蹲在走廊里上网。我每天约见国际艺术家都是在别的酒店的大堂。)

7,双年展策展人任命太晚。当我在去年12月30日被任命时,大多数国际艺术基金会在12月31日截止了对第二年的赞助项目的审批。其实大量的基金会是愿意赞助本国本地的艺术家参加上海双年展的,但是他们都遗憾地表示审批日期已经过了无法帮忙。同时,10个月的工作时间对于策展人研究艺术家和主题也嫌不够。因此建议提前召开艺委会研究下届策展人人选和进行主题论证。双年展,就是要用两年的时间来准备,本届结束就应该考虑下届。双展办的工作应该是持续的。

8,其实今天的上海双年展是有极大的机会拉到社会赞助的。完全由政府出资本来就不对。上海双年展应该属于中国艺术圈,上海市民,活跃在上海的国际国内企业,而不止是上海文广局和宣传部。只要给政策,设置合理的机制,上海双年展前途无量。我在城市馆资金没有着落的时候,甚至曾经想到过利用我在《东方早报》的专栏发动读者捐款。上海市民只要每人捐一块钱,就是上千万呀。因此,上海双年展的未来,在于能否在政府监管、基金筹措和管理运用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办法。

比如,售票问题:国际上65%的双年展由政府发起和出资。各国双年展都售票,但是设置一些免费开放时间。如新加坡双年展是在展览期间的每个周日免票参观。然后每天的前200个参观者获得包括导览服务在内的免费礼包。这已经不但是承担社会义务,同时也变成刺激参与。这样,收费也成为必须的条件。

因此,首届2006新加坡双年展72天即获得88万人次参观。那一届的预算是800万新币(约合4000万人民币)。新加坡双年展的收费10新币,学生、儿童、老人半票,约合50元人民币。假设88万人全部是半价,则门票收入已经覆盖440万新币。此外考虑观展者的交通、住宿、餐饮,很明显新加坡双年展是一笔挣钱的买卖。这样,双年展的存在才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

威尼斯双年展的票价是15欧,26岁以下的人8欧,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参观人数 是91万人。

纽约New Museum三年展,售票12美元。

横滨三年展,成人全票1800日元,大学生票1300日元,高中生700,团体票上述三种人分别是1500,1000和400日元。2011年改为网上提前订票1200,当场买是1600日元。总归也是在100元人民币上下。2008年横滨三年展,55万参观人数,2011年的横滨三年展遭遇大地震危机人数下降,依然在83天获30万参观人数。

参观人数方面,国际最高纪录是1995年的光州双年展,达164万人次,

上海双年展历届均出售门票。

历年来上海双年展都收门票,一直到上一届为止也售票。每人收门票20元。但是中国从去年开始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开始实施免费参观。但特展售票。国际上各大美术馆也是贯彻这一原则:长期陈列收藏展免票,特展售票。之所以上述各双年展都售票,就是因为双年展属于特展。

免费开放无疑对低收入阶层,特别是退休人员和学生较有意义。但是上海双年展注重呈现的是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其关注者属于社会较高收入人群,对于售票与否并不敏感。
就民意来看,根据上海《青年报》就上博特展售票的调查显示,78%的被调查者认为特展应该售票。

横向比较上海市内各美术馆,民生美术馆的各类展览门票基本是20元。最近,上海Moca举办的展览,门票已经提升为30元。

上海双年展的纪录,过去开放两个月参观人数记录是28万人,目前延长为6个月,展期达到过去的三倍。

特别是今年设置的城市馆出现在南京东路外滩,人流量巨大,我们前期在南京东路美伦大楼举办的特别项目《上海方舟》特展,面积仅200平米,每天平均接待2000人。而目前在圆明园路和南京路外滩的城市馆总面积达到6000平米。对过往游客等的吸纳能力巨大。

综合考虑今年双年展搬新址的新鲜感,今年“重新发电”及开设城市馆的国际号召力,当代馆主展馆以及交通变得不便利、南京路等处人流、展期延长到半年等各种因素,我们评估,如果双年展免费开放,参观人数预期在80万以上。如果售票,参观人数预期在60-70万之间。扣除每周一天的免票日和一些赠票,我们有把握双年展将卖出50万张票。假设每张票售价还是20元,这将带来1000万元的收入。刚好填补了预算缺口。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减轻了政府财政拨款的压力。

而数量巨大的门票本身也成为赞助企业宣传的载体,使我们更容易获得支持。

20元票价对于双年展的目标观众群来说不构成任何压力,对于双年展能否成功举办,却是生死攸关。上海双年展是为上海人民而举办的文化活动,观众会用购票行动,表达他们对这一文化盛事的理解和支持。

上面这些研究数据是我三月份为了申请售票而写的。

到了8月的某一天,终于得到回复。

那天,我走进办公司,对着团队成员宣布:允许城市馆买票了。办公室里一篇欢呼。接着,我又说:“不过,收支两条线,所有售票收入收归国库。和我们的预算无关,所以,一分钱也到不了我们手里。”

办公室里一片叹息声。这是明显的体制设置的缺陷。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