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中国当代山水画缺了什么?观察来自想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09 16:38:05 | 文章来源: 辽宁日报

历史上堪称大师的画家,无一不是学养与画技并重。作画者的气象和品格是决定画作优劣的重要因素,随社会潮流浮沉的人必然不能静下心来钻研艺术,尤其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利益诱惑的时代,画家的艺术品格更是时时面临着考验。

李晓松坦言,从某个角度来说,画家的品格比画家的技巧更加重要。“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常常会交流一个问题:怎样判断一幅画的好与差。以山水画为例,我的看法是,要看画作的高低,首先要看画面的气息,然后再看笔墨、构图、皴法等。因为气息关乎人的品格,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与学养。 ”他认为,学养的高低是能够直接映射到画面创作上的,一幅画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平面,一个景象,一些色彩,更多的是要表达某种意念和情感。“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以及他所在的时代的气息。当然,笔墨是否精妙,皴、擦、点、染和山川的来龙去脉是否浑然一气,构图立意是否有新意,整个画面气象是否由心而发等,也是评判一幅作品的标准。所以,古人说:‘笔墨亦有人品之高下’,‘论画之高下者,有传神,有传形。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

山水画创作要从传统和自然中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办法,应当自觉地尽量回避流行画风的语言、符号,立意要高,不落俗套,避免丧失自我

当下是以都市生活为主轴的时代,自然山水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化进程中渐行渐远。距离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心理意义上的。相较于古人,当代画家的审美心理更多地倾向于都市文化,他们对于自然山水的观察和理解,很多是来自于假设和想象,有的更依赖摹仿和复制,这种情况正是中国山水画目前遭遇的一大困境。

有文章用“失魂落魄”来批评中国山水画的现状,认为其既同当代文化主潮无关,又没有继承中国传统,乍一看很特别,其实是另一种形态的从众与摹仿。这一观点正确与否见仁见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复杂的现实环境面前,如何面对并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中国山水画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一些当代画家一直在摸索山水画创作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路,李晓松便是其中之一。书法家梁寒云在与李晓松交流时曾经提出,当代北方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史有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受自然启发的意象性、心象性山水的挖掘和再造。他认为,这一动向来源于前辈们的写生山水传统,而年轻一代的画家又有不同于前辈的新造,“求之于自然,然后,又求之于内心自由组合之后的现代融入。因为山水画的传统牵连和传统滋养,它们在视觉形态上似乎并不过分地夸张所谓创新的力度,而在内心表达、形式节奏处理等方面却又截然区别于过往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气已经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征候,一批山水画家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此种追求的倾向。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