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流水线作画”画的是商品还是艺术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16 23:18:17 | 文章来源: 大连法制报

范曾诉郭庆祥名誉侵害案二审9月6日在北京市一中院举行,与以往的公开开庭审理不同,此次二审采取了“谈话询问”的方式。对此,收藏家郭庆祥不仅对法院将新闻媒体拒之门外很不理解,而且再一次申明了“决不和解”的态度。事实上,一直以来,郭庆祥就没有停止过对此案的思索与拷问。

“不管这次官司是赢还是输,我都尊重法律的判决,但任何人都阻止不了郭庆祥对艺术批评的脚步。”郭庆祥这样向记者表示。从1992年开始迈入艺术品市场以来,郭庆祥在其中浸淫了近20年。多年的专业收藏经历让其发现,现在不少所谓的“艺术家”打着“艺术”的旗号不择手段地“赚钱”甚至“骗钱”,这让他作为一个收藏艺术品的“消费者”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心拿起艺术批评的大笔,戳破那些“伪艺术家”的“画皮”,让伪劣作品不再欺世盗名,坑骗世人。

画的是商品

还是艺术品?

当下,郭庆祥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国内整个艺术市场都被“浮躁”的氛围所笼罩。而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做法就是“流水线作业”。据郭庆祥介绍,范曾在2000年左右通过媒体曾把“流水线作业”宣称为“流水线创作”,并将其渲染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是一种明显的误导艺术、误导大众审美的做法”,郭庆祥一针见血地指出:“‘流水线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生产产品,出来的是商品甚至是货品,完全体现不出艺术家的真情实感,也不具有艺术品为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幸福感。创作者把自己当成了简单劳动的复印机,大量复制、生产自己的书画产品,更是把艺术创作当成了标准化生产的‘零件装配、组合’流水线,画眼即10张画眼、画手即10张画手、画脚即10张画脚,一环环‘装配零件’而制作、成批生产。没有赋予作品思想和真情实感的艺术创作,也根本就不是艺术创造,就是彻头彻尾的‘伪艺术’。”

但时下,除了范曾外,在艺术界进行“流水线作业”的所谓“艺术家”并不在少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郭庆祥笑称,以画家为例,与其说“流水线作业”是在作画,还不如说他们是在“画人民币”。“这是对作为国粹的中国画传统艺术的伤害,甚至是对中国文化的伤害。”郭庆祥直言不讳。

“艺术家”是公认的

还是自封的?

“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从事音乐还是书画或者其他方面的创作,都是通过生活中体现出的真情实感及时代精神被大众所认可,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有生命力。作为艺术家,长期以来享受公众的资源,理应为社会和公众负责。而真正的艺术作品,与普通商品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在精神层面上为大众带来享受,需要艺术家的真情投入和思想表现,才能打动和感染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本质。”郭庆祥向记者说出了自己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见解。

然而,当下不少艺术界的人士却抛开了公众评价,急吼吼地自封“艺术家”的称号。以书画界为例,有不少画家在从事了几年专题创作以后,就开始“自弹自唱”地鼓吹自己的作品来,甚至无知地自封为“王”。

郭庆祥告诉记者,目前,书画界的“虎王”、“猫王”、“猴王”、“鸡王”、“梅王”、“牡丹王”等不一而足,但这些所谓的“王”,大多数都是自封的,就是想在某一个领域称“霸王”。还有个别书画家,自称“鬼才”、“神笔”,郭庆祥提醒人们,“艺术家也是人,既做不了鬼又称不上神,书画爱好者们不要像迷信中医里的‘神医’那样来迷信这种称谓。而这样的书画家都是通过自封的称号来愚弄和欺骗大众。人们应当以自己的修养和学识来明辨艺术的真伪。真正的艺术家是不需要自己来封号的,民众的口碑就是对其最大的褒奖。”郭庆祥认为,现在有些艺术界的从业人士常常大言不惭以“大家”自居,除了暴露了满心的浮躁之外,也十分可怜可笑。

频繁“走穴”

艺术家哪来时间创作?

说到目前艺术市场的浮躁,郭庆祥还提到摩肩接踵的艺术家“走穴”和所谓“笔会”活动。的确,在目前的艺术市场上,“走穴”之风此起彼伏,不少城市以不同的名义来举行各种艺术交流活动,通常由企业来出资赞助,邀请画家现场作画,而吸引画家目光的重要因素当然是钱。于是,我们看到大大小小的所谓艺术家,像演艺明星一样,频繁奔走在各个城市之间,参加各种商业味极浓的活动。郭庆祥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打着艺术家的旗号赶任务、狂赚钱”。更有甚者,完全按照商业运作的模式包装自己,有的画家还专门聘请经纪团队,利用媒体和其他公共资源炒作自己,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吹捧成艺术品。

在郭庆祥的眼里,“艺术家”不是“艺人”,也不需要通过这样的“走穴”来提升自己的名气,艺术发现和创作才是艺术家的“本职工作”,真正的艺术家,人品和作品是征服公众最重要标准。

坚信“越争越明”

艺术批评从未停步

从事“艺术批评”这么多年,郭庆祥在圈子里也“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却始终坚持最初的方向没有动摇。“说我是收藏家也好、批评家也罢,最终归结来,我都是一个艺术品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当然有权利来批评自己认为不满意的作品和产品。”郭庆祥对记者说,多年以来,他遇到来自各方面的争论很多,但他始终坚持“凡事都是越争越明”的态度,通过各方的争论,使公众清楚地分辨艺术的真伪,了解和追捧那些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品。

本报记者 李元臣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