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作日晚位于北京SKP的老铺黄金店铺门口
上面这张图是朋友最近在北京SKP拍下的场景,与周围柜台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铺黄金店铺门前不仅大排长龙,而且听说这种“抢购”现象已经维持数月了。
2024年第四季度,老凤祥、周生生、周大福等多个品牌金饰店金价陆续突破每克800元关口。2025年2月11日,周大福足金饰品报价达每克873元,而老铺黄金的金饰按克重算达千元以上。金价持续走高令人咂舌,远超行业金饰均价的老铺黄金何以从一众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热捧的对象?这背后固然有金价行情、品牌涨价、商场促销等因素影响,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古法黄金工艺的现代美学表现才是老铺黄金成功的关键。
古法黄金究竟有何魅力?
老铺黄金爆火带动古法黄金热
在老铺黄金的官方网站上,“中国古法手工金器”8个字为品牌镌刻了古法制金的文化密码。所谓古法黄金,是指采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铸金工艺打造的黄金,出自古代宫廷造办处,多为纯手工打造,主要采用搂胎、锤揲、花丝、錾刻、镶嵌、修金等传统技艺。
没有经过这一连串工艺塑造过的黄金硬度低,单靠人手的力量就能改变形状,这种普通的黄金造物因为工艺成本低,大多以市场行情均价即可够得,款式简单经典,但其收藏、审美和文化价值与古法黄金造物远不能等同。
西汉金兽(现藏南京博物院)
中国人对黄金的喜爱和应用最早源于商代,当时的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祭祀,常见于礼器。西周时期,黄金工艺进一步发展,开始用于制作更复杂的饰品和器物。到春秋战国时期,黄金多用于贵族装饰和货币,黄金工艺更加精细,出现了鎏金、错金等技术。
唐代,鎏金刻人马狩猎纹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汉代,黄金工艺达到新高度,金缕玉衣等精美工艺品出现,鎏金、错金、掐丝等得到广泛应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兴盛,黄金大量用于制作佛像和宗教器物。至唐代,经济繁荣,黄金工艺达到顶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大量造型多元的饰品和器物设计涌现,宫廷用品尤为奢华。
鎏金杯,唐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拿唐代金银器来说,唐代金银器的制作颇为考究,多数作品上饰有精湛的动物或花卉纹样,但此杯通体简洁,无繁复的纹饰,这在传世的唐代金银器中是不多见的。此杯器形明显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
金累丝点翠四龙戏珠镯,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制金技艺在继承提炼此前数代工艺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达到新的高峰,至清代时掐丝珐琅、点翠等技法广泛应用,宫廷黄金制品尤为精美。
黄金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其象征意义。《金牛头竖琴》是苏美尔人金器镶嵌匠师们于公元前2600年创作的作品,反映着古代乌尔金器镶嵌匠师们的精湛技艺(拍摄:Mary Harrsch)
三星堆黄金面具
在东西方文化的审美意象中,黄金是至高和永恒的象征。在东方,黄金流淌在宫殿的雕梁画栋间,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皇权的荣光。在西方,黄金点缀在众神的冠冕与英雄的剑鞘上,象征着神圣的使命和不朽的力量。从两河流域的乌尔王陵出土的黄金器物,到中国三星堆的黄金面具,这些文物跨越时空的阻隔,诉说着不同文明对永恒的追求。这种镌刻永恒的特性,是人们喜爱黄金的文化密码。而当这一贵金属从神圣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其象征意义便在日用伦常中获得了更多样的诠释。
古法中和天然黄金的炫目直白
哑光感与錾刻浮雕成古法标识
《红楼梦》中宝玉曾说妙玉:“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黄金直接而毫不掩饰的炫目华丽感,曾一度与文人阶层所推崇的“大巧若拙”“清水出芙蓉”的审美理想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因为黄金价格昂贵,也由于这种审美取向的差异,使黄金饰品和用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难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美学的主流,反而被打上“俗气”的标签,导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佩戴黄金饰品并不是一件彰显自我审美品味的事情。
古法黄金恰好从工艺上中和了天然黄金的炫目直白,錾刻、浮雕与纹饰设计的细巧精妙又为现代金器增添了婉约隽永的味道,让黄金超越了材质的局限,成为讲述故事、传承精神、寄托美好祝愿的载体。
金葫芦,清代中晚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清代中晚期时的陈设用品八成金质,为剖开的半个葫芦。器身外有葫芦藤叶缠绕,并有盛开的花朵,花瓣上有昆虫趴卧。做工极其精致而富有巧思,一洗金器的霸气张扬,呈现出婉约俏丽的姿态。
金錾双龙戏珠纹戒指,清,高0.5 厘米,径2.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古法黄金中的錾刻技法在这枚金錾双龙戏珠纹戒指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以“摆、悬、捻、摊”等錾法,配合“敲、点、打、斩”的锤技,在金胚表面手工錾出图案或纹饰,这种技法风格制出的金饰风格华美,有浓郁的宫廷皇家风貌。
金嵌珠石葫芦式胸针,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据资深工艺师介绍,古法黄金的制作堪称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单以镶嵌工艺来说,镶嵌包括 “镶宝石”和“嵌素金丝”,再以“锉、搂、闷、打、崩、挤”等纯手工技法,将金丝、金片或珊瑚、珍珠等珠宝嵌入凹槽内,最后打磨平整。工匠们通过反复捶打金料,配合多道繁复工序,使黄金内部结构达到极致密实。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不仅赋予了黄金更高的结构稳定性,更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哑光质感,使其在时光流转中历久弥新。
与时代对话的新媒介
就在本文结稿当天,一条“有年轻人‘居家造金’月入5万”的新闻冲上热搜。一则居家自学打金的短视频竟在小红书上有超过13万的点赞、收藏和留言,即使是一位在全网拥有超120万粉丝的手工博主,也深刻感受到了最近黄金热的“爆发力”。
年轻人居家打金,图为某博主在小红书分享打金过程(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有专家认为,古法黄金流行的根本,在于传统工艺呼唤现代表达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同时与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息息相关。
老铺黄金,彩凤胸针
“‘居家造金’造的不只是金器本身,也是一份与古老技艺的连接。年轻一代不再仅仅将黄金视为冰冷的投资品,而是看作可以对话的艺术媒介。在敲打錾刻的过程中,他们学习着先人的手艺,也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焦虑,以极致的耐心与专注,找到了安放身心和与外界沟通的方式。”
撰文_台馨遥
(相关产品展示图仅供分享,全文无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