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开幕:呈现战后德国设计一段交织的发展路径

“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开幕:呈现战后德国设计一段交织的发展路径

时间: 2023-02-22 13:59:40 | 来源: 艺术中国

“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现场

迪特·拉姆斯,汉斯·古格洛特,SK6电唱机,又称“白雪公主之棺”

2023年2月21日,为纪念中德建交50周年,在德国联邦外交部、德国驻华大使馆的积极支持,以及国家文旅部和教育部的积极帮助下,“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彼得·吉奇,“花园蛋”座椅,1968年,维特拉设计博物馆收藏

“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现场

“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现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德国驻华大使馆大使傅融(Dr. Patricia Hildegard Flor),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展览学术主持杭间先后致辞,维特拉设计博物馆馆长马特奥·克里斯与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馆长托马斯·A·盖斯勒发表视频讲话,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岩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主持。

展览共展出战后德国设计作品300余组/件,包括迪特·拉姆斯、汉斯·古格洛特、鲁德夫·霍恩、玛格丽特·雅尼等杰出设计师,以及哈勒艺术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奥芬巴赫设计学院等机构的设计作品,涵盖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室内设计,以及时尚、纺织品和首饰设计等诸多门类。

“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现场

“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现场

“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现场

“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现场

设计是德国工业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也是大众延续至今的日常表达方式。展览力图通过不同功能的设计案例,反映设计与历史、社会、日常文化等因素紧密交织的景象,探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设计理念与实践领域的差别及相似关系,从而勾勒出战后德国设计史的全景。

“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现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数月内相继成立。“二战”后最初几年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如何恢复,主要任务是从德意志民族整体中分化出两种身份,并各自建立起正常运转的社会经济。在这些努力中,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威廉·华根菲尔德,茶壶

罗伯特·伦茨,咖啡具套装,1958年,国营奎德林堡联合工厂生产

边界线两侧的设计师们并非没有先例可参考,诸如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或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都是从过去传承下来的、使他们能有所建树的共同设计理念。尽管东西德有着不同的经济制度和文化倾向,但对民众需求的反应是相似的,都注重大规模生产、先进的产品文化以及现代化住宅。展厅内精挑细选的展品恰是这45年特殊时期内东西德双方实际联系的最好体现。

维利·弗莱克豪斯,苏尔坎普系列图书

汉斯·布洛克哈格,欧文·安德拉,德累斯顿造型艺术学院,儿童秋千推车

赫尔穆特·贝茨纳,BA1171号博芬格椅,19641965年,阿尔伯特·施密特公司门佐利特工厂生产

经过40余年的持续努力,东西德终于在1990年迎来再统一。对许多德国人而言,这一变化意味着自由、繁荣与自决;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标志着身份、文化遗产及物质文化归属性质的变异,由此也造就了德国设计两种不同的视角。本展览试图将所有这一切置于同一专业叙事中呈现,以扩展“德国设计”的当下内涵。

约瑟夫·伯姆,鸡蛋杯

英戈·毛雷尔,“哔哔哔哔”台灯,1982年

雷娜特·米勒,带项圈的海豹玩具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展览还特别举办了学术研讨会,邀请方晓风、王辉、吴诗中、连冕、张敢、陈岸瑛、杭间、周博、周榕、赵健、程文婷共十余位专家学者,针对德国现代设计延伸出来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学术研讨会由杭间主持。

此次展览是国际博物馆专业领域的多方资源共享与多元文化整合的一大盛事,亦为中德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互鉴增添了新的范例,展览旨在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为观众呈现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路径,为中国的设计理论、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提供参照,进一步将专业教育实践融入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挥设计史研究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

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4号展厅展出,将持续至4月16日。

“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开幕:呈现战后德国设计一段交织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