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2022年8月29日,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誌闭幕式暨文学论坛——田野誌:书写美丽中国”活动,在北京CHAO·回声剧场举行。
来自中国文学界的作家、诗人、评论家以及艺术届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高世名,作家、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韩少功,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川,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杨庆祥,评论家、《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参加了本次“美丽中国·文学论坛”;其他与会嘉宾还有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吕品田、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徐小明、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刘海勇、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特聘教授陈玲珍等。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主持本次闭幕活动。
活动现场
整场闭幕活动分为“行动的回望”和“共赴田野”两个部分,并在线上做同步直播。
行动的回望——
一次次扎根大地的行动
如微光闪耀,如磐石坚固
记录在时代的长河中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回顾“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誌”
首先,汪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美丽中国研究院从成立至今的整个历程。她带着大家将时光倒回到了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烟柳画桥、湖山清丽的西子湖畔,创建国立艺术院,倡导“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上承传统中国林泉高致的人文气韵,下启现代中国美好生活的未来愿景。百年后的今天,湖山风光依旧,艺术学院风华更盛,生态之美与生活之美交织共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美术学院始终肩负着艺术的使命和责任,以行动探索时代的发展进程。
2020年,高世名院长发起筹备美丽中国研究院。2021年6月,在百余名专家学者的见证下,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旨在回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艺术能量,聚集国内外艺术、设计、科技、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专家,推动城市更新,促进乡村振兴,赋能社会美育,共建“美丽中国”。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作为艺术文化担当,立足于城市更新和乡村发展,打造艺术智库、公共美学、社会创新“三位一体”的研创平台,深耕其研究领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行动誌开幕式上讲话
其次,汪莎老师回顾了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学术活动暨“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誌”,为期两个月的“行动誌”活动,研究院将一年的积累和研究分别用【实践誌】、【人物誌】、【思想誌】来展现,以展现全国的艺术文化工作者在广袤大地上的实践与行动,呈现出他们旷日持久的点滴之功和一己之力。
【实践誌】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案例文献展
这一百个案例不仅覆盖了大部分的艺术、设计、建筑领域的学科方向,更是超越了学科视角,从经济、社会、组织、文化等多重维度进行分析,捕捉以行动、空间、图像等不同媒介,采用各种策略、机制、方法,能体现个人、社会和全人类的多元价值,在生产、生活、教育等方面进行的有效实践。两个月的展期,赢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响应。前来观展的有国家级指导部门、地方政府、学术团队以及大众观者,共计一万多人次。
【人物誌】美丽中国·年度人物演讲
研究院挑选了代表美丽中国艺术实践的艺术家、设计师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每个故事都以“一”作为索引徐徐展开,带着大家走进城市去看一个排挡的重建、走进村庄去记录一位建筑师和千名村民的对话,去关心一颗柳树的迁移、去聆听一首童谣的传唱、去见证一次身体的返乡……
【思想誌】美丽中国·系列论坛
活动期间,研究院共策划和组织了《美丽中国·城乡发展论坛》、《美丽中国·未来乡村论坛》、《美丽中国·未来城市论坛》、《美丽中国・影像论坛》、《美丽中国·未来社区论坛》、《美丽中国・文学论坛》、《美丽中国・青年学者接力论坛》七场论坛,希望“美丽中国”的知识生产以田野为根,文学艺术为翼,去深挖实践中的养分,将在地实践与理论生产连接起来,将“根与翼”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范式,为美丽中国开创未来的可能。论坛邀请到了全国艺术和文化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抒发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观察和愿望。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
此外,美丽中国研究院还发起了“美丽中国·城乡问答”活动,旨在通过城乡问答,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美学助力。邀请全国各地市县区的领导者、建设者,就美丽中国城乡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进行交流和真诚解答。研究院在年度行动誌期间,邀请了七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的代表,并取得了初步问答意向。目前,已和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等多个地方政府进行了数次城乡问答,通过各方专家问诊,研究院还将进一步深入地方调研,结合地方的发展政策组织专家学者从城乡美学设计、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城市品牌传播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年来,基于大量的社会实践与理论探索,面对新时代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及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巨大缺口,研究院集合各界力量,深入探索“艺术-科技-思想的充分联通,高校-政府-企业的深度协同,教育-产业-社会整体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以期共同实现“从社会服务到社会创新”的重要转向,为中国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创造性能量。研究院的“公共美学平台”为设计师团队、大型企业、地方政府官员定制了针对不同需求的美学课程。在6月27日,给来自全国各地的56名设计师进行了为期5天的专项课程研修;给华润集团的高管层定制了面向企业的公共课程;对接了文旅部文化旅游管理学院,为全国的地方政府官员设计公共美学课程,以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活动现场
短短两个月的“年度行动誌系列活动”,是对在中国大地上从事“美丽中国”建设的一次次经验再现,而对于研究院来说,也是一次从无到有,从1到100的“行动研究”,为此,研究院沉淀了一百多万字的读本,未来将进行系列出版,让这些一己之力的实践和理论成为美丽中国文献,成为这个时代浓墨重彩的篇章。
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最后,汪莎代表美丽中国研究院做了未来几项工作的发布:第一,基于研究院围绕艺术乡建、城乡美学、社会美育三大主题,对进行取样、访谈、编码、研读、阐释,甄选出符合时代精神和样本价值的“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将建立“全国首个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文献库”,同时建立文献库的互动索引,对案例进行快速浏览和查询,以积累和探索“美丽中国”的建设经验,在未来不断地深化成熟;第二,将进行“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的巡展;第三,研究院将以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全社会征集“2022-2023年度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与此同时,“美丽中国研究院官方网站”也将作为征集平台正式上线。
论坛嘉宾交流
共赴田野——
过往的积累与收获
将幻化成一股坚定的风
奔赴田野,吹向新一季的远方
本次活动的第二部分为“美丽中国·文学论坛”,由评论家,《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做论坛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高世名作为论坛发起人进行开场,他认为,美丽中国是更好的中国。更好的中国,不但需要外在的条件和基础更需要心灵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建设和表达需要文学,美丽中国的心灵建设更需要文学和艺术。20世纪前赴后继的乡村建设和社会建设,它的核心就是人的建设。“我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超出当代知识生产的那种全球性的运作场域,从吾土吾民的真实生活出发,去实践、去建立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生产的系统,从乡村社会中去体验、去重新学习另外一种我们久违的言说与创造的方式,另外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另一种交往伦理,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而文学艺术的表达,需要从生活人的角度去理解百姓的思想与生活。继而从我们民众生活史的层面去重新经验,相处于社会的国家与历史。”
今年,中国美术学院的牟森教授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改编成了戏剧,目前正在全国巡演。高世名谈到:“在今天,这本剧显得很重要,因为在这个大数据、社交媒体、网红、键盘侠的世界,莫言笔下的那个红高粱家族,有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剧中人物的生命故事,伟大而又微薄、悲凉而又壮丽、魂莽而有伎凉。对于当代社会,它有着独特的地位。我们可能在今天缺了一种东西,在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里存在的一个东西。”
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作家韩少功线上演讲交流
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作家韩少功通过网络在线和大家分享了当代文学传统里他所理解的田野,话题从韩老师书写的《马桥字典》展开,作家通过自己在乡村生活的体验,去慢慢接近历史文化的一些深层的故事,然后找到一种方式,像乡下农民在闲聊这种方式,一种叙事的方式,也就是比较接近小说的方式,去写一本假词典,去透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状况,挖掘民族的历史文化根源。他说,当我们谈到田野,谈到乡愁,在面对现在的自然生态,与其说我们是在去崇拜自然,不如说我们在自然中间来寻找一个对文明,包括对工业化的文明的一种反思,反思我们在历史进程中失去了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的文明有没有可能更好一点?中国的作家,将面临着城乡二元,而且是城乡互相的混杂、交融、冲突,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作家李敬泽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认为,如今我们面对的田野,并不是自然生态意义的田野,而是现代进程发展中的田野,巨变中的田野,成为我们很大的认知和书写的困难。作为文学工作者,应该以一个行动的实践的主体去介入田野,不仅仅是个观看者,不仅仅是个思考者。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今天关于田野志的论坛是能够为我们敞开书写的空间,使得我们的作家如何恢复自己,或者建立自己,作为一个行动者投入社会实践,进入真正的社会空间,并且在其中找到自己位置和书写的态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西川
诗人西川围绕论坛的主题谈到了他对“美丽中国”的理解,如论是艺术家、文学家还是诗人,都会有他们不同职业身份的视角和表达的方式,但是无论古今中外,在面对田野,经验是尤为重要的,也是创作的来源。如今的美丽中国建设,如何能够不在彻底毁掉乡村的情况下,使得它美丽起来。不再彻底地毁掉一种文化的情况下,来使这种文化长起来。所以这里全是经验,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里边充满了失败。但是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一直都在做着这个工作。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
作家邱华栋在论坛中介绍了他的写作经历,年轻时作为天山之子去写一座山,每一次翻过祁连山的余脉,看见了满山的油菜花在眼前无尽地展现,会觉得这种自然在心中,伴随着自己青春期后期强烈的记忆,这种风景,这种田野,刻在他生命的经验里。现在以新北京人的角色去写一座城,他说:“这是一种对美丽中国强大的一个回应,而且有行动能力。无论我写了一座城也好,还是要写一座山也好,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学家,将以我们的行动写出美丽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评论家杨庆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教授说:“一个人不仅要写,还要按他写的那样去活,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人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作为诗人海子的同乡,他谈到了故乡这个话题,如今的很多乡村,年轻人都离乡背井,只剩下老人在守着空荡荡的家;谈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如何解决建设中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文学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怎么去创造出新的语法、新的韵律、新的色彩、新的装置,去建设美丽中国。对于美丽中国行动,美丽中国实践、田野调查和美丽中国建设特别有意义。
《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
最后,《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老师做了论坛总结,美丽中国的田野里应该包含那些沉默的无声的所有的人,都应该把它加入到行动的计划里来。今天应该是一个小小的,关于文学和艺术,书写美丽中国的共同体。有了这个共同体,大家可以从这一个小圈子出发,然后再走到千千万万的人的心里,让每一个人在美丽中国都不再孤独。
“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誌”系列学术活动得到了各大主流媒体的支持。尤其得到了联合主办方“澎湃新闻”的大力宣传,澎湃APP开机屏重点推荐并全程直播,“美丽中国年度行动誌”专题全网覆盖人群超过一亿。平台直播累计在线观看人数逾300万。活动现场,澎湃新闻政务中心副总经理姬云涛代表澎湃做了发言,他表示希望在未来能和美丽中国研究院有更好的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美丽贡献出艺术力量和绿色方案。
嘉宾合影
活动为美丽中国年度行动誌画上了圆满的句点。美丽中国研究院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带着对美丽中国的希望重新出发,吹向新一季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