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下午,“王家增:铁的事件”在今日美术馆2号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担任学术主持,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任策展人,是艺术家王家增于今日美术馆举办的第三次展览。
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为公众建立一条阅读的时空线索,展出的作品即包含他2000年初《工业日记》系列的代表作,将其链接当下的创作,勾划出创作主题的延续与生长,与不同媒介表现力的变化。与此同时,将以2019年之后创作的《物的褶皱》《缝隙》《游离》系列作品作为展览主体,将该系列作品延续对“物性”的观察与表达,并进一步强调和突出对“物”与“空间”关系,与观者关系的思考。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2月28日。
关于本次展览的作品和主题,艺术中国专访了艺术家王家增。
王家增:我在第一次展览时带来的是“盒子”系列,之后中间转型时期的《无名之地》系列也在今日美术馆做过一次展览,本次展览则完全是在2018年之后重新创作的作品,叫做《铁的事件》。这些作品主要是这几年为了探讨绘画的空间以及媒介的关系做过的大量的尝试,可以说都是在尝试和敲打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作品。
“铁的事件”是哲学家汪民安起的展览的主题,我在与他聊天的过程当中也受益匪浅。因为他说任何事情都是由事件(event)组成的,这个世界是由事件构成了一个世界的本体,任何事情在发展过程当中都与事件有关系,由事件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我的作品就与这个主题比较贴切,他在观看我的作品过程时也有这样的感受。
展览在今日美术馆2号馆举办
我当初在做《盒子中的人》的时候,包括近期的作品“褶皱系列”,每一个褶皱均代表着一个事件,这些褶皱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画面关系。但是在制作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到现代主义后期的反空间概念,使画面的节奏和构成关系更加丰富、更具有节奏感。
任何一个制度、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一个范围内、在一个挤压的过程当中去生存的。其实每个人都是在挤压或被挤压的过程当中去成长的。
《铁的事件》展览现场
我童年时期在东北沈阳铁西区,从小生活的环境都是重工业和大烟囱,在一个大的厂房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之后一直到考上大学、留校、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这些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尤其我早期作品体现的这种工业氛围比较浓。而我现在则更关注一种社会的概念,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生存在这种环境当中的一种关系。
艺术家虽然在创作过程当中是理性的,但也有感性的成分在里面,而种感性的东西随着艺术的发展、随着环境的发展、随着自身观察力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对材料的敏感度等等。在研究方向上不断使作品向前推进的过程当中,也有可能有新的形势出现。因为做一个展览的目的并不是展览本身,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检验出自我有哪些不足,能够发现自我还有多少可能的空间往前推进。
所以当这次展览布展完成之后,我又看到了很多的可能性,未来的创作空间又有了多种可能,比如在铜板上创作、比如做立体雕塑概念,比如把版画的元素运用到立体的概念当中。实际上这次创作的作品也是这两年研究的把版画、油画、雕塑、以及所有的艺术形式综合在一个形态当中来。所以我的作品当中会有雕塑的感觉、浮雕的感觉,还有一些版画的印记在里面。
物的褶皱-49(100x245cm)手工纸、木板、墨、丙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