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20余位国内外嘉宾解读:面对当下全球艺术品市场,行业大咖都在探讨哪些问题?

20余位国内外嘉宾解读:面对当下全球艺术品市场,行业大咖都在探讨哪些问题?

时间: 2019-12-04 | 片长:00:07:09 | 来源: 艺术中国

开幕嘉宾合影

瑞雪兆丰年,银装素裹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结构与创新:2019全球艺术品市场研究国际研讨会”(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201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Global Art Market Research) 在中央美术学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与国际艺术市场研究学会中国分会(TIAMSA CHINA)合作举办,邀请中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英国、法国、波兰、韩国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的20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界研究者参会,以“结构与创新”为主轴,将最前沿、最专业、最深入的艺术市场研究通过演讲形式进行分享,共同探讨国际语境下,当前国际艺术品市场动向与区域竞合、艺术品市场商业及服务模式创新、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创新、艺术品市场技术创新、艺术市场类机构运营创新、艺术品市场研究全球化等诸多议题。

研讨会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开幕式致辞

大会伊始,中央美术学院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首先代表中央美术学院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到来,并为研讨会的召开发表重要讲话。“艺术市场经常被喻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他表示,随着全球经济与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国的艺术市场在进入21世纪后也迎来了腾飞期,并成为跻身全球前三的艺术品交易体。在此语境下,此次全球艺术品市场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转型升级、中央美术学院迎来新百年之际于央美举办,对于中国乃至全球艺术市场的研究而言,将成为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流与探讨。

范迪安院长同时强调,作为中国第一个开设视觉艺术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学者对全球学术前沿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希望将艺术市场这一经典话题推到新的文化语境和经济环境之中。本次大会研究与探讨的成果更是对艺术管理人才培育的知识储备,“这既是一次学术研究和研讨,也是在人才培养上的一次教学交流。中央美术学院由衷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以建设一个全球性的艺术市场研究体系为目标,搭建未来中国艺术市场和全球艺术市场相连接的宽阔的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黄勇教授开幕式致辞

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化、多元化、国际化、科技化、金融化等趋势增强,艺术品消费升级、艺术品财富管理受到关注、市场环节的建设需求不断增强,这为中国乃至全球艺术市场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黄勇教授坦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艺术品行业的纵深发展,艺术市场这一新兴产业正同时进行全球化布局与自我革新,面对着经营模式创新多元、线上线下协同发展、配套体系完善、区块链技术探索等变革,助推着我国艺术品市场可持续发展。发言最后,黄勇教授殷切地表达了此次大会举办的初衷与目的,“在艺术管理学科体系中,艺术市场研究是最活跃也备受瞩目的领域之一,是一门极富潜力的热点学科,在这样的学科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将以开放的心态共享经验,愿与诸位专家学者携手,共同探讨艺术品市场的趋势与发展,为中国及世界艺术市场健康发展注入活水。”

【制度分析】法规、制度与市场形构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书记杨杰主持论坛

随着世界各国艺术市场实践的发展,作为市场基本保障体系的艺术管理制度、艺术法律法规与市场形势构建,是当前探讨如何保障艺术市场正常运行绕不开的话题。

德国北威州科学与艺术研究院教授Peter M.LYNEN,演讲主题《艺术市场、艺术管理与艺术营销》

德国北威州科学与艺术研究院教授Peter M. Lynen通过对以德国为代表的联邦政府国家艺术市场进行研究,将西方传统的艺术市场、艺术管理和艺术营销体制现状呈现给听众,并试图探讨从体制层面对艺术市场分析的可能性。

立足于艺术品具有商品性质的基本论点、基于德国艺术市场的当前状况,Peter M. Lynen分别从纵向和横向进行了艺术市场在社会与体制层面的深入研究。纵向角度来看,Lynen教授从三个社会层面来分析德国艺术机制的内在成因:国家和政府、文创产业和公民群体。Lynen教授在演讲中提及,在建立联邦政府体制后,德国的艺术市场受到来自国家、各州政府、文化部门等诸多不同力量的多层管控。一方面,这使得德国的艺术市场具有极大的地区差异性,坐落于不同地区的艺术机构与艺术市场呈现了迥然不同的格局;另一方面,艺术机构与项目也能够获得更多来自不同层面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横向而言,Lynen教授以详细的数据作为支撑,列举了德国各地区、各门类的艺术在市场表现中的差异,并结合前面基于三个社会层面分析而导出的观点,对德国艺术市场现状成因作出了综合分析。

谈及中国与德国艺术市场在未来应关注的话题,Lynen教授说到:“中国与德国由于各种层面上体制的不同,两个国家的艺术市场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未来有关艺术市场的体制与法律建设方面,二者都应对‘公民社会对艺术市场的导向作用’这一可能趋势着重关注。从法律层面上看,无论是自然人、法人,还是NGO、NPO,这些‘公民社会’中的基本法律概念背后所代表的是不同的艺术运作模式。未来,‘公民社会’的明晰还将进一步影响艺术市场规则的建立。”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拍卖中心主任刘双舟教授,演讲主题《艺术金融制度困境与制度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拍卖中心主任刘双舟教授则基于中国关于艺术金融制度的困境与制度创新进行发言。围绕着“制度、法规与市场形构”的议题,刘双舟教授首先分析了中国当前艺术相关法律现状与艺术金融制度的现状。结合多年来调研的数据,刘双舟教授指出,由于中国法律制度在艺术领域层面不够完善,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艺术的相关法律,艺术市场的运行体制建立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目前艺术市场运行的依据主要基于以国家政策为主的“非法律约束”。同时他强调对艺术金融制度进行“再认识”,“由于艺术金融本身的特殊性,现有的空白领域可能会长期空白,这是整个艺术金融领域必须接受的现实。但立法的空白并不影响艺术金融的发展,艺术金融运作不是无法可依,只是没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对于如何解决“再认识”导出的实际操作问题,刘双舟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艺术金融制度创新应基于三个层次来看,宏观制度创新针对政策法规,中观制度创新针对支撑体系,微观制度创新针对业务模式。而当前最有可能达到有效创新的,应当是对于微观制度的创新。” 以艺术金融市场的初步实践为鉴,以行业发展需求为本,从艺术品保险业务、艺术品基金信托业务、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等微观业务领域出发,刘双舟教授分享了以安盛保险公司、艺术家共同信托基金APT、潍坊银行预收购人制度等诸多案例,为听众进一步讲解了微观制度创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刘双舟教授呼吁艺术金融从业人员跳出思维定式,并表达了他对未来艺术金融体制转变的殷切期望:“观念的转变是创新的前提,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导向,效率和安全是创新标准,目的正当性是创新的底线。”

【资产分析】资产、价值、评估体系

研讨会现场

艺术品投资作为有形资产保值的重要方式,对其价值的评估始终是艺术市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艺术品作为商品引发的市场行为和现象也不断为学界反复探讨。艺术品作为资产如何确定价值?艺术品价值如何在市场行为中维持稳定或增长?艺术品价值的评估体系如何建立并产生公正性?对艺术资产的价值评估将对艺术市场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中意两国研究学者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意大利米兰语言与传播自由大学教授Alessia ZORLONI,演讲主题《国际艺术市场中的私人财富的影响》

意大利米兰IULM大学艺术市场管理执行主任 Alessia Zorloni博士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私人博物馆建立热潮与公共机构之间的关系——切入引发对该议题的探讨,围绕“国际艺术市场中私人财富的影响”展开演讲。

在过去的几年中,Alessia Zorloni聚焦于世界各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对公众开放的、建立者在世的私人艺术博物馆,围绕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展开研究:是什么促使艺术收藏者建立私人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如何通过收购和展览来定位自己在本土和全球文化领域的地位?私人博物馆对艺术市场和公共博物馆有哪些影响?

对符合其划定范围的私人博物馆,Zorloni博士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其中着重关注了欧洲、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兴起。结合其研究数据与结果,Zorloni博士在演讲中分析了私人博物馆近年来兴起的原因:一、由于公共博物馆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被观众看到,私人藏家虽然有与公共博物馆达成协议的愿望,但往往却很难真正形成合作;二、藏家希望保护他们的无形资产,进行文化传承;三、藏家想让自己的文化品位与公共博物馆形成区分,并使其审美观在大众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发言最后,Zorloni博士从商业角度谈到私人博物馆与市场和公共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在过去15年中,私人博物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幕后角色,而是积极投入到生产中。相较于公共博物馆而言,私人博物馆有更大的独立性,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层面。私人博物馆的兴起,从博物馆学的角度来看,是对传统公共博物馆审美和机构体制的一种补充。但它的市场意义更值令人瞩目,它们通常与高净值人群有很大关联,且往往与艺术家的私人关系非常好,某种程度上私人博物馆的拥有者能反作用于市场、引导市场的审美趣味,从而鼓励艺术创作的创新。”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 (上海大学)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贾杲(西沐)教授,演讲主题《艺术品市场从艺术品交易到艺术财富管理》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 (上海大学)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贾杲(西沐)教授则以中国艺术市场作为观察中心,在演讲中表达了他对艺术品交易及艺术财富管理的独到见解。

伴随着市场规模拓展与结构的调整,艺术品作为优质资产不断推动着艺术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艺术的财富价值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其所对应的融资方式,这使得艺术金融服务逐渐成为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数据,贾杲(西沐)教授对比了中国艺术交易体系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交易体系的区别,推导出“中国艺术市场一级市场边缘化、二级市场一家独大、博览会起步较慢等失衡”的现状,但同时也发现中国以新(融)媒体为代表的艺术电商、文交所等特殊“平台➕趋势”、“平台➕艺术品资产管理”等新兴交易模式以及庞大的私下交易等特色交易模式发展迅速的趋势。

结合中国在过去推出的文化政策与相关市场表现,贾杲(西沐)教授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的四大问题:诚信机制问题、定价机制问题、退出机制问题、支撑服务体系。“可以看到,艺术品市场本身无法完全解决以上问题。基于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交易体系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主线,中国应建立符合国情的交易服务体系。”贾杲(西沐)教授提出,从艺术品商品化走至现阶段,艺术金融服务从业者应推动艺术品向资产化发展,进而走向金融化乃至证券化(大众化),并以此为突破口拉动艺术品市场走出瓶颈。他还进一步强调了艺术财富管理业态兴起的重要意义,并对该领域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历史分析】历史、审美消费与市场交易

在以往有关于艺术市场的研讨中,往往会忽视艺术市场历史在艺术市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艺术市场的发展时,不难发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艺术品市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围绕艺术市场与艺术商业展开的话题,也从不仅限于艺术与审美本身。此次大会中,来自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经济史和国际关系学Jeroen Euwe教授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明娣教授则分别基于西方与中国的艺术市场历史进行了思想与学术的交流与碰撞,从经济史、收藏史、市场史与交易史等诸多层面对中西方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市场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推断,为审美如何推动市场、艺术如何在社会中体现价值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式。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经济史和国际关系学教授Jeroen EUWE,演讲主题《政经危机时刻的繁荣与萧条: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艺术市场》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经济史和国际关系学Jeroen Euwe教授带来了名为《政经危机时刻的繁荣与萧条: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艺术市场》的主题演讲。以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艺术市场为例,阐述了西方艺术市场在战争环境与和平年代中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趋势,从而进一步挖掘影响艺术市场的深刻因素。

Jeroen Euwe教授通过数据与图表分析得出在战争爆发前,十九世纪西方艺术市场的变化主要受艺术中介发展和艺术品市场国际化的影响。这使得十九世纪后期的西方艺术市场中,以艺术品经纪人为代表的中介机制愈发重要,主要表现在艺术中介数量增加、集群存在、专业化三方面。而到了二十世纪,情况则大有改变,战争对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和衰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战争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并非只是负面,相反,某种程度上它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极大影响了市场。总体而言,当时市场受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此期间很多作品流失,从价格和出售数量上都影响了艺术市场。与此同时,战时货币政策的调整也直接导致了这些资金向艺术市场流动,人们更愿意将艺术品作为保值的储备,而不是纸币。”

    通过对宏观经济的分析,Jeroen Euwe教授总结了战前战后各个国家艺术市场的趋势,战争金融、税收、货币融资、就业、黑市等诸多因素都是影响艺术市场的重要因素。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明娣,演讲主题:“红学”与艺术市场研究从《红楼梦》看清中期权贵阶层的艺术品鉴藏与交易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明娣教授则带来了一场极具有东方特色的演讲——“红学”与艺术市场研究——从《红楼梦》看清中期权贵阶层的艺术品鉴藏与交易。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红楼梦》的内容涵盖了清代雍正至乾隆早期上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不乏有与艺术市场相关的描述,但这部分文字尚未引起红学研究者的重视。吴明娣教授通过对《红楼梦》有关材料的挖掘,探讨清中期权贵阶层的艺术品鉴藏与交易问题,涉及鉴藏品种、鉴藏观念、交易场所、交易方式,以此管窥清盛世艺术品的审美趣味与流通方式。

通过对《红楼梦》中清中期权贵阶层的艺术品鉴藏与交易状况的研究,吴明娣教授梳理出曹雪芹“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鉴藏观念,以及背后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中士大夫阶层对巧、精、雅艺术品的独特追求。以著作文本为基础入手,还原特定时代语境,从而考证历史脉络中艺术市场及艺术品收藏的细节和变迁,吴明娣教授的研究方式拓展了人们思考和研究艺术市场发展的参照维度。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跨界整合与产业生态

研讨会现场

技术通过怎样的途径影响艺术发展,艺术市场是衡量未来发展走势的一个重要矢量。瑞士苏黎世大学艺术市场研究所主任Nicolas Galley教授围绕《新技术与全球艺术市场:陷阱与前途》的主题展开了对新技术与全球化的探讨。

瑞士苏黎世大学艺术市场研究所主任、教授Nicolas GALLEY,演讲主题《新技术与全球艺术市场:陷阱与前途》

Nicolas Galley教授概括了全球化中艺术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全球化减少了文化之间的隔阂,新技术可以从技术层面帮助发展艺术市场,这一点在视觉艺术的传播上尤为明显。通过对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为代表的案例研究,Nicolas Galley教授认为,统一的全球艺术市场分化成了无数本地性特质明显的艺术市场。在何处交易、以何种手段交易成为了艺术品全球化的重要衡量指标。

而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并试图回答有关艺术全球化的问题。社交媒体、在线销售、电子货币、区块链等诸多技术不断推动艺术市场在技术手段上达到全球化。但技术为艺术提供了何种支持?Nicolas Galley教授在演讲最后这样回答到:“艺术是一种形象,我们要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来审视作品。全球化的含义就是缩短人和人的距离,让艺术与我们更近,并且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作为一种未来新的工具帮助我们达到艺术的全球化。”

嘉德投资公司投资部总监马学东,演讲主题《新模式带来新增长?》

相对于Nicolas Galley教授较为积极的看法,嘉德投资公司投资部总监马学东则在演讲的开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于新模式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新的艺术增长,一切依然存疑。他从艺术市场的三个部分出发,分析了由于技术推动,如今超级画廊寡头化、垄断化,拍卖行业逐渐私有化、全产业链化,博览会形成跨洲际连锁化和特色化的现象,并分享了这三种机构与科技发展结合后出现的经营新模式。

通过对高古轩、白立方、卓纳、贝浩登、豪斯·沃斯等“超级画廊”近年的数据进行分析,马学东提出,技术的变革使得这些强者变得更强,市场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虽然短时间内呈现出数据增长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超级画廊对艺术资源的掠夺占用已经造成了对画廊行业整体生态的破坏,这对于整个艺术市场的平衡而言并非益事。

演讲最后,马学东强调:“制造需求是商业中介的本能。但艺术品市场交易的底层逻辑和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艺术品市场的本质还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艺术品建立精神、情感和金钱连接的桥梁。”

【结构分析】全球、区域与结构变迁

 在前面的议题中,已经不乏有涉及全球化问题的探讨。英国苏富比艺术研究院艺术商业部主任Iain Robertson教授带来了名为《21世纪艺术市场面临的挑战》的演讲,从文化崛起、新技术、政治经济学三方面展开论述,更系统地围绕其个人研究兴趣——亚洲文化的崛起来探讨全球艺术市场未来的走势与可能性。

英国苏富比艺术研究院艺术商业部主任Iain ROBERTSON,演讲主题《21世纪艺术市场面临的挑战》

Iain Robertson教授首先提出,当今世界有相当可观的一笔艺术财富在亚洲集聚,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国,这当中传达出当代艺术将发生变化的讯息:纽约开始被洛杉矶取代、世界经济重心向北京倾斜、随着“一带一路”向中亚的延伸,中亚开发将成为未来艺术开发的重点,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地区潜力巨大……

从新技术的角度而言,毫无疑问,数字化交易在艺术市场具有独特优势,如避免套利,预防犯罪、伪造等。但一方面,技术减少了人们参与艺术展的机会,另一方面,数字化交易带来艺术品运输需求的减少,产业缩减很可能引发新的危机与问题。技术的介入是否会让艺术作品远离艺术本身,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发展到最后,无疑将涉及到寡头市场的垄断,由此引发的是工作机会减少或增加、消费行为变化等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在新技术带来的艺术市场出现多元的行为和想法中,越来越多分化是基于情感与文化的。通过技术发展,艺术机构文化合作、艺术品回流等问题将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与之对应的,人们则应当更加关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相关问题,文化崛起对于艺术市场来讲意义重大。”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力教授,演讲主题《世界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全球化与在地全球化》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力教授则在其演讲《世界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全球化与在地全球化》中尝试对前面几位嘉宾发言中提到的问题作出回应。赵力教授的演讲围绕“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两个概念展开,通过数据证明,无论从增长的艺术品购买力方面,还是海外中国艺术品回流情况,二者都反映出全球艺术品市场不同地区之间日渐增强的依存度。

通过对中国与美国艺术品市场数据的横向比对,赵力教授总结了目前国内的艺术市场状况:二级市场交易活跃,一级市场较为薄弱。其中,拍卖市场影响力不容忽视,整体增长较为稳定,部分板块涨幅较大,尽管在成交率等方面仍有不足,但未来拍卖市场的预期较为乐观。而画廊市场则面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规模上经营管理不足,数量上销售额偏低等问题。

尽管部分数据上反映出中国艺术市场仍有待发展,赵力教授依然认为,目前我国正面临艺术品市场成长过程中的调整期,这是新兴艺术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 基于这一观点,赵力教授总结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七大趋势:一,国际化格局将引领艺术市场发展;二,美育普及将扩大艺术市场需求;三,产业融合推动艺术市场进化;四,价值意识促进艺术市场行情分化;五,艺术财富管理成为市场新增长点;六,艺术科技助力市场创新;七,国家政策利好艺术市场拓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新兴艺术市场的成长过渡期,面对画廊、拍卖业、博览会几大主体的不均衡发展,从业者应该顺势而为,通过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寻找适合的解决之道,在日趋活跃的全球化进程中谋求良性发展。”赵力教授建议到。

研讨会首日演讲嘉宾合影

【系谱分析】展览、市场与当代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青年教师陈旷地博士主持

置身于市场中的艺术品,到底具有怎样的“商品”属性?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如何衡量?艺术品的拍卖价格是否与其艺术价值划等号?来自法国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的Jerome Glicenstein教授在《(不)在艺术市场中的艺术》的演讲中,强调了艺术市场语境下,艺术的美学价值与创造价值的重要性。“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中,传统的美学价值已不是判断艺术品价值的唯一因素,艺术价值往往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市场之外的角度分析存在于市场之中的艺术。而不能完全依照‘商品’的原则来看待艺术作品。”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Jerome Glicenstein教授,演讲主题:《(不)在艺术市场中的艺术》

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市场数据分析,Jerome Glicenstein教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人们常常认为,最好的作品就是最贵的,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市场中的共同观点。与之对应的问题是,如果作品没有交易出去,是否就代表着它不是好的作品?”答案是否定的,Jerome Glicenstein教授明确提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应当仅从其市场的供需与价格来衡量,“最好的作品确实是最贵的,但艺术作品的品质不能完全与经济价值等同。美学价值评估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Jerome Glicenstein教授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商业价值无法全面反映作品的美学价值,因而要谴责仅把艺术品当作商品的意识。为了保护艺术品的特殊价值,应该必要的减少其对于市场的依赖。

因此,Jerome Glicenstein教授提出了建立“艺术市场多元价值观”的畅想:“虽然非营利、公共机构很少参与到市场行为中,但我们不能否认它们在市场价值观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贡献。在当今的艺术世界中,质疑艺术与艺术市场的关系已经不现实,很大程度上,艺术品的价值已经被展出价值所替代,但我依然认为,只有达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衡才能够推动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从非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处在市场中的艺术品。”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张正霖教授,演讲主题:《市场、事件与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与展览技术的辩证关联(1990年代迄今)》

谈及全球艺术市场,我国艺术品市场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艺术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之快,新事物出现的频率之高,为世界瞩目。那么中国艺术市场是通过怎样的努力,取得这样的比较优势呢?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张正霖教授在其演讲《市场、事件与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与展览技术的辩证关联(1990年代迄今)》中,从技术发展的视角切入,运用经济学理论模型,结合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史诠释了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原因。 

在深入分析推动中国艺术市场飞跃发展的因素时,张正霖教授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鲁格曼(Paul Krugman),以及伯利兹(E. Brezis)、齐东( D. Tsiddon )三位学者于1993年提出的“蛙跳模型”,结合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提出的 “后发优势理论”,解读我国艺术市场所取得的成就:“在全球贸易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优势不同。在发达国家,某一阶段中,现有技术的生产率往往会高于新技术的生产率,因此他们常会倾向于继续使用既有技术;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在某一时期均较低,可以从一开始就选择新的技术,从而在新的经济周期中获得技术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艺术市场在后发起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依靠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赶上乃至超越世界发展水平的原因。”

通过列举中国在1989年国务院通过的新政策《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1992年“92北京国际拍卖会”的举办、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的通知》、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成立等诸多中国艺术市场关键事件,张正霖教授进一步提出,中国艺术市场的后发优势体现在资本累积的速度、效率的提升、技术的创新这三个方面。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规模较大,广大的消费人群降低了中国进行交易的单位成本,这有利于艺术行业学习和转化西方模式,更快地形成具有国际化能力的市场格局。如今,中国艺术机构仍在不断创新,全球化、集群化、异业结合与互联网等趋势,所引发的技术与体制改革也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未来的中国艺术市场无疑会有更多增长点。而这种结构上的调整和创新,也正契合了本次大会的主题 ——“结构与创新”,引人深思。

【金融分析】金融、财富与经济分析

波兰波兹南经济大学市场研究与服务管理系Sylwester Andrzej Bialowas教授,演讲主题:《艺术品交易与金融世界》

如果说数据是分析市场的必要依据,那么资本、金融和财富则是市场最直接的介入因素与前进动力。在《艺术品交易与金融世界》的演讲中,波兰波兹南经济大学市场研究与服务管理系Sylwester Andrzej Bialowas教授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了艺术品市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通过各种关键数据介绍了艺术品市场的概况,第二部分则把波兰艺术品市场中自我核算的RSR方式与金融手段相对比,并在其中发现了诸如“垄断效应”“怀旧效应”这一类有趣的市场现象。

在分析以统计学模型介入艺术市场数据分析的方法时,Bialowas教授说到,“虽然统计学能够解决数据输出的问题,但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所选择的衡量标准会直接影响导出的结果。具体一点来说就是,一个数据的基准年份是什么,会直接导致由该数据导出的市场预测结果的不同。”

演讲最后,通过分析艺术家在世时和去世后的拍卖数据,Bialowas教授给出了艺术家的死亡会导致作品价格上升的特殊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艺术家去世后作品数量只减不增,二是通过媒体报道人们会怀念这位艺术家。‘死亡效应’战胜了波兰的艺术品价格计算方式,这说明数据模型并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Bialowas教授强调,希望能有更多艺术家积极参与到市场调研中,让研究者进行长线数据收集,从而导出更客观科学的研究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黄隽教授,演讲主题:《中国艺术品投资收益:结构差异与宏观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黄隽教授则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对艺术品市场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在市场的公共认知中,艺术品市场往往被认为是顺周期的,还有一部分藏家认为,年代的久远能够成为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标准。黄隽教授在其演讲《中国艺术品投资收益:结构差异与宏观特征》中阐述了她做该项研究的缘起以及对此类问题提出的新思考。

黄隽教授以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市场为切入点,通过数据深刻解析了艺术品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和“另类投资资产”,与传统的金融产品的巨大区别。黄隽教授说到:“2008年既是中国经济的重要节点,也是艺术品市场经济的重要节点。2008年以后中国成为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模式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这是艺术品市场迎来春天的重要原因。” 

回顾近年来的市场数据不难发现,艺术品市场与宏观经济环境、财富人群收入水平都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文化艺术品市场是顺周期的,我们需要关注宏观经济下的变化形势。虽然中国艺术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艺术品的投资收益相比较股票没有明显优势,艺术品资产风险往往大于传统金融资产,因此我们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还需要理性对待,强调其作为精神消费品的附加价值和承受能力,如果单纯从投资角度诉求收益,需要格外三思。”

研讨会现场

【投资分析】收藏、投资与市场行动者

德国柏林科技大学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主任Dorothee Wimmer教授,演讲主题:《全球研究观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艺术博物馆、艺术史与艺术市场》

21世纪以来,无论是艺术品交易体量、拍卖成交额,还是高净值人群数、观展人数上,都反映出当下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特征。德国柏林科技大学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主任Dorothee Wimmer教授从博物馆引发的艺术市场行为出发,发表了名为《全球研究观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艺术博物馆、艺术史与艺术市场》的演讲。

Dorothee Wimmer教授首先列举了新世纪全球艺术市场呈现的新变化:私人博物馆数量已经超过了公立博物馆,越来越多的艺术藏家出于投资融资的目的购买艺术品,足以见得艺术品的金融属性和作品质量都在不断提升。随后,Wimmer教授聚焦到艺术博物馆,以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的国家艺术政策为例,Wimmer教授介绍了国家主导的博物馆如何影响艺术品价值体系的建立。在建构博物馆的收藏展示体系的过程中,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导向也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被重建、更新。

谈及当下,Dorothee Wimmer教授坦言,“在当今世界,艺术品的市场策略越来越全球化,全球性买家和全球范围内艺术与投资的顾问服务越来越普及,艺术中介在艺术市场中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购买建议。从客户群体和分析工具的变化来看,艺术市场不再单纯以博物馆的收藏导向为风向标,而逐渐向金融领域倾斜。”基于这些现象与趋势,Dorothee Wimmer教授对传统的公共博物馆提出新时代下的新期望,希望公共博物馆将新的技术手段、传播方式和研究范围纳入自身建设和发展中来,思考转型模式,更积极地引导健康的艺术潮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博士生导师赵龙凯教授,演讲主题:《艺术品金融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博士生导师赵龙凯教授则从一个更加理性的角度看待艺术品金融化的内在根源。赵龙凯教授从“什么是金融、为什么艺术品要金融化、艺术品是否能够金融化”三个问题出发,对金融手段在艺术领域的实现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演讲伊始,赵龙凯教授分享了“鲍伊债券”的经典案例,从这一事件出发,赵龙凯教授对金融的本质提出了其独到的见解:“早在人类历史出现交易行为时,一些早期的金融形式就已经出现了,这甚至早于艺术出现之前。而金融最大的作用则在于,它让人类能够支配未来的资产和财务。可以说,金融是人类发展出的能够处理时间问题的工具,金融是一种时间机器。”从原始社会至今,金融手段的复杂与扩展源于人们对时间的定义更加复杂化。赵龙凯教授认为,金融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跨越时间合理规划财产,现代金融是帮助现代人处理和时间关系的一种工具。

探究艺术品金融化的原因,赵龙凯教授认为,真正需要艺术品金融化的不是艺术家,而是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而技术和市场的变革使它自身发生了由关系型到交易型的转变,因此他们需要创造交易。现阶段最常见的交易型中介主要依赖议价能力来获利,这种利益的价值来自于他们所掌握的信息。”

在演讲最后,赵龙凯教授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品能否金融化这一问题的看法。作为一个金融学背景的学者,赵龙凯教授认为,现阶段在金融中介的推波助澜中,作品的艺术特性被削弱,金融产品行为被放大了。但由于艺术品本身具有特殊的价值评判标准,基于现代工业化诞生的金融化无法满足艺术品金融化需求,艺术品金融不应照搬传统的金融方式。“或许围绕艺术品的商业行为,始终应当基于对艺术的兴趣与审美趣味来展开。”

【比较分析】数据、指数与比较研究 

韩国江南大学经济学科主任、美术市场研究所(AMR)所长徐镇洙教授,演讲主题:《经济波动与亚洲艺术市场的结构变迁》

作为研究艺术市场最直接的途径,对数据的解读几乎是每一位演讲者在汇报中都用到的分析手段。但数据背后的信息能够带给研究者何种启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本身所处的立场。韩国江南大学经济学科主任、美术市场研究所(AMR)所长徐镇洙教授在其演讲《经济波动与亚洲艺术市场的结构变迁》中,立足于亚洲艺术市场的发展与未来,对市场数据作出了有依据的推断和研究。

徐镇洙教授通过类比相关的数据提出,艺术市场的繁荣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状况。近年来世界经济和全球的艺术市场都有波动,随之而来的是艺术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全球艺术市场持续增长,艺术将会在金融层面上越来越多地凸显其价值。而在2019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再次出现波动。在微观经济层面,人们时常能在市场上听到出人意料的高价售卖,但是在宏观经济阶段,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发展步伐缓慢而疲软。徐镇洙教授认为,这是由于艺术市场存在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往往以15-17年为一周期,且呈现出周期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的趋势。

随着全球艺术市场重心的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艺术市场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且呈现出日渐活跃的趋势,尤其在当代艺术领域更为明显。演讲最后,徐镇洙教授总结到:“我认为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就是趣味、重要性、资本。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要素在亚洲的市场都出现了,统一的亚洲市场下,未来将会分化出更加细致的地区性市场。宏观经济的变动下,亚洲市场将会迎来结构性变革。”

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健,演讲主题:《艺术品市场的数据会撒谎吗?》

随着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创新与持续发展,关于艺术品市场指数的量化研究越来越多。但这些指数所涉及到的数据,能否反映艺术品市场的真实情况呢?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健在其演讲《艺术品市场的数据会撒谎吗?》中对市场数据的可参考性提出了质疑。马健教授从七个角度分析了自己对数据真实怀疑的原因:艺术品的特殊性、名实不符的范围、内在有偏的样本、精心挑选的数据、未曾披露的信息、可被操纵的变量、易被扭曲的信号,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结论与建议。

马健教授认为,目前向公众公开的市场数据,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过筛选或不完整搜集的结果。在操作市场的过程中,传播与宣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数据和市场的判断,这直接导致了数据的变化与选择。“从市场销售的角度来看,艺术品能否被售出高价,高度受到中介、经纪人、拍卖公司营销水平的影响,这本身就导致了数据与艺术品真实价值的偏差。同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多未曾披露的信息,如黑市的数据、流派数据等,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市场的另外一面。艺术品指数像一把双刃剑,很容易被利益相关者操纵。”

针对如何最大可能追求数据的真实性,马健教授认为,行业应当树立正确的艺术品市场数据观:“行业协会应当建立艺术品数据的二次发布机制。媒体所发布的数据是为了追求新闻性、时效性,而行业协会应当做好后期的数据矫正工作,在充分收集相关信息后对有关数据进行矫正与再确认,避免数据后续维持的缺失。”

【机构分析】策展、美术馆与市场参与

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高级研究员Jonas Stampe,演讲主题:《机构与市场中的当代艺术》

以美术馆为代表的艺术机构的策展体系对艺术市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高级研究员Jonas Stampe在演讲《机构与市场中的当代艺术》中,从策展人角度探讨了艺术市场与艺术体制的关系。Jonas Stampe首先分享了英国K Foundation艺术家组合的作品《燃烧百万英镑》,以此补充艺术家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金钱的态度。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对金钱、毁灭的反叛会引发公众怎样的思考? Jonas Stampe在演讲中说到“无须我多言,这个作品本身就充满了力量,而这个作品在诞生之时就不是为了市场而来,相反,它是对金钱和市场规则的挑战。”这不是表面的图像、声音、色彩或者是技术带来的冲击,而是一种由艺术带来的更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Jonas Stampe在随后的演讲中分享了日内瓦自由艺术港的运营方式,“在欧洲有80余个艺术品免税仓储机构,据税收与市场调查显示,在免税机构中的作品拥有价值十亿美元的未被报道的潜藏价值。这一部分作品与美术馆收藏体系中的作品关系如何,是我们可以探讨的话题。”

演讲最后,Jonas Stampe用各类机构公布的不同数据和排名榜来解读艺术机构对市场影响力的诉求与努力,“每个机构拥有的数据会反映其在整个市场体系中的位置与重要性,机构通过数据来衡量与它相关的艺术家的影响力。”作为艺术机构的运营者,Jonas Stampe提出,艺术机构应适当地对艺术市场供给并进行干预,引导大众对艺术与价格、市场与机制、信息与标准等问题进行思考,发挥艺术生态圈中“领头羊”的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演讲主题:《美术馆与艺术市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则从美术馆的角度对艺术产业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美术馆在历史中承担的使命与艺术市场兴起的条件下美术馆职责的变化,张子康馆长提出,美术馆是艺术产业中的非营利机构,影响着整个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是文化底蕴的体现。“艺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面临被分配的命运。一方面,需要找到一种机制或者中介使有品位的人群有机会拥有它;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市场的手段回报艺术家为其付出的时间、金钱和材料成本。艺术的市场经济价值需要通过产业链条的分配得以实现,其中就有美术馆对艺术价值评判标准的贡献。”

 张子康馆长在演讲中指出,无论是对商业经营模式的取舍还是学术研究层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面临着挑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希望通过努力让人们认知艺术家如何创造优秀艺术作品,应引导社会认知艺术品真正的内在价值,从而引导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当今商业、产业和经济大趋势的背景下,美术馆如何保持自身的判断和水准、持续完善自己独立的学术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应主动思考的问题。”

第二日演讲嘉宾合影

除了研讨会外,主办方还特别开设了艺术商业管理青年学者沙龙。嘉宾与青年学者齐聚,对当今艺术市场的热点展开更进一步的对话与讨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青年教师白晓晴阐释了基于艺术品的创意设计价值的观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李甲则以个人经验出发与嘉宾们一起对中国的艺术教育现状展开交流。来自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商业工作室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小组则分别就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千禧一代藏家进行了研究。发言师生以TED演讲的形式全程用英语分享交流,不仅提出对现状的思考和未来发展的构想,更彰显出青年一代的自信与国际化风范。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青年教师白晓晴演讲

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李甲演讲

青年学者沙龙现场

除了研讨会首日探讨的五大议题外,主办方还特别开设了艺术商业管理青年学者沙龙。嘉宾与青年学者齐聚,对当今艺术市场的热点展开更进一步的对话与讨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青年教师白晓晴阐释了基于艺术品的创意设计价值的观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李甲则以个人经验出发与嘉宾们一起对中国的艺术教育现状展开交流。来自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商业工作室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小组则分别就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千禧一代藏家进行了研究。发言师生以TED演讲的形式全程用英语分享交流,不仅提出对现状的思考和未来发展的构想,更彰显出青年一代的自信与国际化风范。

与会人员与嘉宾合影

经过两天精彩的交流,“结构与创新:2019全球艺术品市场研究国际研讨会”在12月1日下午落下帷幕。通过对“制度、法规与市场形构”“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历史、审美消费与市场交易”“技术创新、跨界整合与产业生态”“全球、区域与结构变迁”“展览、市场与当代艺术”“金融、财富与经济分析”“收藏、投资与市场行动者”“数据、指数与比较研究”“策展、美术馆与市场参与”十个议题的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彼此的前沿研究,积极探讨技术和运营的变更为艺术市场带来的发展和格局,并对未来艺术市场专业人才的培育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意见,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闭幕式上,张正霖教授向在座的国际专家学者及行业同仁们共同邀约,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推进针对艺术商业与市场的学术计划,梳理行业脉络,与众多艺术工作者携手,于明年推出相关的全球艺术市场研究读本,通过出版物的方式呈现业界与学界达成的对艺术市场领域的通识性认知,建立我国与国际艺术市场在专业领域的紧密连结。中央美术学院希望通过推进跨区域的艺术市场研究合作机制,强化学术科研与实务领域的融合,为中国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相关的学术保障,为国际艺术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研讨会现场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9/12/4/20191241575427581531_463.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