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何以中国·访谈 | 蒋卫东:详解良渚申遗的全过程

何以中国·访谈 | 蒋卫东:详解良渚申遗的全过程

时间: 2019-08-05 | 片长:00:06:59 | 来源: 艺术中国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7月24日下午,在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关于良渚申请世界遗产的准备、过程及意义等相关问题,艺术中国专访了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前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以下为访谈实录:

面向全人类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申遗是有许多条件的,到底有哪些条件?国际上很简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提出的条件要求,就是“突出的普遍价值”,这是申报世界遗产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这个突出的普遍价值不是针对国家而言,而是针对全人类来说,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世界遗产,都要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但是这个突出的普遍价值并不是孤立的,《操作指南》里列了3个条件,一是要符合标准,文化遗产有6条标准,自然遗产有4条标准,文化遗产的6条标准只要符合其中的任何1条,就可以成为世界遗产,所以符合价值标准是最基础的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完整性和真实性,你申报的遗产必须得是完整、可靠、真实的,不能说把后面复建的,比方说把一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复建的唐代式样的建筑,去充当唐代的建筑申报世界遗产,这是不行的;第三个条件就是保护管理的有效性,这个遗产它是真实的完整的,但管理和保护的状况一塌糊涂,也不能成为世界遗产,所以保护管理的有效性也是重要条件。以上三个方面共同支撑起世界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我们国家的条件要更复杂和细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这里边有10多条的标准,实际上涵盖了申遗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申报对象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完成国保单位的“四有档案”;需要有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需要有专门的保护管理的地方条例、法律、法规,以及总体规划;需要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得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提炼;得有遗产的监测、管理的体系,还得有和世界遗产申报相匹配的环境;当地民众对遗产申报的支持态度,等等,总之涉及方方面面,条件非常多,要求非常高。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5年申遗路,3年拼搏快车道

良渚申遗前期的工作说的简单点就是创造条件,满足条件,达标。按照前面提到的那些条件标准,一一做到、一一达标,这个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做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因为这是在杭州城区边上20公里的地方,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居民高度集聚的一个地方,大范围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压力实际上非常大。良渚从1994年就开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预备名单,到现在为止,25年了。应该说整个申遗过程是非常曲折和艰难,充满艰辛的一个过程,也是包括地方的领导、群众对良渚遗址保护和经济开发、社会发展之间矛盾认知的一个过程,最初一些群众对保护有抵触心理,甚至出现过盗挖遗址的状况,之所以能发展成为现在良好的状况,是多年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余杭区委区政府,良渚遗址管委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为遗址的保护、研究、宣传和展示等工作做出了巨大努力的结果。

2016年7月13日,习总书记关于“良渚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的重要批示下达后,良渚的申遗进入了快车道,那个时候良渚申遗已经有了初步的基础,但是主要的申遗工作实际上都是集中在最近三年之内完成的。可以说这三年,1000多天,我们良渚遗址管委会作为申遗的责任主体,没有年休假没有双休日,真正的是“五加二”、“白加黑”。良渚申遗是7月6号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是7月7号向公众开放的,申遗一举成功,遗址公园精彩亮相,两个基本上就是同步完成的。

作为参与者,作为见证者,80多年的考古历程,25年的申遗路,最后3年多,1000多天,可以说是大家“五加二”、“白加黑“埋头苦干、努力奋斗出来的结果。

良渚古城城址

良渚申遗成功的三个意义

我借用国家文物局刘玉珠局长谈的良渚申遗的意义,我认为他谈得非常好。第一点当然就是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实证,良渚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因为以前西方惯用文明的几个要素来衡量文明,受文字和青铜冶炼的限制,一般把中华文明定为3500年历史,就从商代开始,而良渚以它的古城的规模,以它的规划能力,社会整体的动员、组织能力,以及社会等级分化,玉器上出现的统一信仰等特征,明确证明已经达到了国家社会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高度,不仅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见证,实际上也为世界早期文明发生的时间、方式、途径,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所以中华文明虽然与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但也体现出跟其它文明,特别是以两河流域为代表的西亚文明的一些不同和区别。就良渚来说,我们提供的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第三条,简称“见证价值”,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世界文化遗产的专业评估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组织专家多轮评估,最终对我们提出的良渚古城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没有任何疑议,这表明国际主流学术界对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一种认可态度。

第二个意义就是为中华文明的传播,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文明因多样而精彩,因交流互鉴而更加丰富。良渚文明虽然有非常显著的独特性,但它也并不是孤立形成的,5000年前的中国,不是说只有良渚一个文明、一个国家,按照考古学界的理解,当时的状态叫“古国林立,满天星斗”。良渚能够脱颖而出,先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因为目前保存的状况比较理想,保护管理工作比较出色,考古发掘比较充分,学术成果非常充分、扎实。但是,其它遗址,像东北的红山、安徽的凌家滩、长江中游的石家河、山西的陶寺,还有山东地区以及陕北的石峁,有一系列的考古发现,整个状况非常丰富,已经充分体现出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时多元的特征,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它是一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解决途径的有益探索。“保护是为了人民,保护依靠人民,保护的成果让人民共享,保护的成效让人民检验”。申遗成功当然大家都非常高兴,但是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在申遗成功之后,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能够对当地经济社会在共建共享方面带来明确的、有益的、显著的效果。应该说前期这方面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像通过环境整治,让遗产地老百姓充分得到了好处,还有像良渚文化村这样依托良渚文化品牌的新型社区的建设,也成为了杭州的、浙江省甚至全国的一个品牌,以后共建共享方面的要求还是存在的,所以还要继续探索,已有的探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9/8/12/20198121565572374880_34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