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云泉"遇上苏博 当代艺术原来也可以如此"传统"

时间:2019-05-17 | 片长:00:04:41 | 来源:艺术中国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叠石青水,回廊小亭。在光影和几何构型中,“贝聿铭的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萃取传统江南园林的精髓,与现代建筑之美相融合。

苏博的西厢是传统艺术馆,而东厢的现当代艺术馆则专门用来展示当代艺术。贝聿铭觉得整个艺术应当是相通的,看完古代的艺术以后,应当来看看现代的艺术,这样就能感受到艺术的传承和脉络,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民族灵魂。

云泉展览现场

苏州博物馆中的几何构型

2019年4月12日到6月16日期间, “云泉——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构型”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展览由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担任展览总监,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担任学术主持,资深博物馆学者杨玲博士担任策展人,清华大学助理教授马文甲博士担任执行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为该系列展览的第三季,前两季展览分别为2016年5月1日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大展与2018年9月27日在河北博物院开幕的“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两次大展充分利用展览空间,在视觉设计中将地域文化视觉化,对当代艺术的博物馆故事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

本次展览汇集了十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17组,呈现了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文脉的当代艺术创作,将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经典语境进行对话,用艺术的形式进行了一场塑造东方美学格调的当代实践和探索。

策展人杨玲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策展人杨玲谈到,“云泉”这一展览主题取自苏州留园冠云峰上的一句题词“白云怡意,清泉洗心”。白云代表着不染不著和无拘无束,清泉则意味着明澈涤心与至纯不滞,这是传统文人精神的一种追求和象征。

“这三次展览其实我们一直想延续的是在博物馆这样一个国家的体系内的国家公共文化机构里面,怎么去体现当代的艺术、文化和思想。艺术其实不分古今,也没有传统和当代的分别。所谓的传统和当代是我们当下人自己做的一个界限,什么叫传统?什么叫当代?比方说作为宋朝人来说,传统可能是汉唐。一百年以后,我们又成为了传统,我们就成为了古人。其实当下最鲜活、最有价值的还是留下来的思想和情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执行策展人马文甲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那么当代艺术与这座彰显中国经典文化气质的苏州博物馆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沈烈毅 《雨》系列作品 山西花岗岩 2018年


沈烈毅作品与苏博融为一体

从苏博门口长长的队伍进入大门,似乎将一切的纷繁嘈杂都隔绝到了门外。一眼看上去,沈烈毅的作品《雨》似乎本来就属于苏博,和这里的一切都融为一体又显得相得益彰。有道是水滴石穿,而在这件作品中,石头似乎经受住了水的考验与磨砺,将雨滴落在水面的一瞬间永远的凝固了下来。他以黑色石面上的几点涟漪表现出了动与静的结合,自有一番禅意。

许正龙 《剪湘云》 不锈钢 2017年

苏博大门的另一边是许正龙的作品《剪湘云》,他以古词牌“剪湘云”为名,将剪刀与鸟嘴融为一体,两者形态之间的衔接置换耐人寻味。从一个角度看起来剪刀似乎正在修剪着天上的云彩,也像是鸟儿在对着天空啼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雕塑的倾斜角度和苏博建筑的屋脊部分相似,显得无比和谐。

许正龙 《剪湘云》 不锈钢 2017年

许正龙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许正龙谈到:“我借用了一个中国传统的词牌名,想要体现雕塑的诗性,我觉得诗性就是要有想象力。我想在作品中强调不锈钢材料与大自然的对话,让作品和大师的经典建筑以及观众产生互动和对话。”

从室外的展示空间进入到建筑物内部,发现展示空间与以往见到得美术馆空间相比要小巧精致许多,展厅分为左中右三个。

梁绍基《平面隧道》丝

 梁绍基的作品像是白洞

其中梁绍基展出了他的作品《平面隧道》。最近人类首次拍摄的黑洞照片刷屏,而梁绍基的作品更像是一个在美术馆中出现的白洞,分别位于展馆两侧的墙壁,像是穿越时空的通道,连接着古今,连接着传统与当代。

梁绍基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梁绍基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平面隧道》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马王堆出土的‘素丝蚕衣’,只有49.7克重的丝织物如蝉翼般透薄,却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沉淀。江浙这一代都是丝绸之家,我用的材料也是蚕丝,这是一种与江浙文化的邂逅。我关注蚕丝这种材质所体现的时间和生命之感,也有东方哲学的虚境和以柔克刚。我并不太关注丝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而是将丝的符号性削减,削减到丝本身。”

谭勋 《金草》 铁丝、24K金 2018年


 谭勋 《金草》中的草根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我们在小时候就背得滚瓜烂熟的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他在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在苏博的展览上,谭勋也展出了他的《草》系列作品。

谭勋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谭勋的“草”系列作品

小草看似不起眼,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金草》中,艺术家将小草镀金,在充满舞台效果得灯光下,戴着明星光环的小草成为了高高在上的金草,与影子一起暗指当今消费社会中的浮华与虚妄。而地面上成片的小草用到了“非遗”芜湖铁艺技术,那些倔强扎向地面的根部,展示了一种朴素而又不屈不挠的精神。

李象群 《元四家-王蒙》 白铜 2015年

《元四家》系列作品以开创文人山水画笔墨与审美意境的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为主题,以四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中的身体语言为切入点,呈现出四种不同的传统知识分子文人气质里流露出的人性的真实。这一系列作品是他从追求具有传统纪念碑性质的具象雕塑切入社会性、历史沉思领域的探索,转向追求具有日常性之美、运用意象雕塑语言切入永恒人性探索的代表性作品。

郭工 《木板-随风》 木梁 2017年

 作品中雕刻的痕迹

展厅中那件旋转着的木头让人无法忽视。郭工沿着一棵树的纹理,一点点手工切割打磨。如果说树干上的年轮代表着一棵树的生命轨迹,那么这件作品上的雕刻痕迹就是郭工赋予其的艺术生命。“顺应”看似比“破坏”容易,但顺应某种“真理”或者接近“真理”的规律,比一般意义上的“破坏”似乎更简单,却需要更多的精准和审慎,并付出更多努力。原本坚硬笔直的木头化作了一条柔软的飘带,像是随风在空中舞动;又像是DNA分子结构,携带着生命的密码。

蔡志松 《故国·雅2》 铅板、铜线 2003年

《故国·雅3》 铅皮、铜线 2003年

铅柔韧而沉静,防辐射防透视,既稳定又具毒性。蔡志松以铅这一最古老的金属之一为媒介创作了一幅画卷立轴和一卷书简。与众不同的是,无论是立轴还是书简都是不可视的,上面只有一些让人看不懂的痕迹,漆黑一片像是无字天书。艺术家选取最具文化特征的物品,将其极简和符号化,让人想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有无相生。

《衣钵 和田玉 2017年

隋建国 《MADE IN CHINA》和田玉 2018-2019年

蒋铁骊 《小造像》 铸银 2017-2019年

博物馆中为何要展出当代艺术?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接受采访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谈到:“一开始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博新馆的时候,其实就设计了一个现当代艺术馆。他的意思就是当你在那边的展厅看完中国的传统艺术的同时,那么通过一个庭院,回想一下以后再进入现当代展览来看看,了解一下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那么这样的话可能会更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我们选择云泉这样的云这样的一个展览,应该来说也是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新的尝试。这是苏博第一次做群展,第一次做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展览。”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接受采访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道:“我们现在一说到当代艺术的时候,都认为当代艺术是西方的,认为那些反传统和学习西方的才是当代艺术。我们的当代艺术应该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因此当代艺术一定是要跟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结合起来,符合当代人审美观和价值观,也就是把传统思想在博物馆里面通过当代的手段表达出来,这是我们想要做的。我们认为传统文化能够在今天能够当代化,并且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是我们博物馆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就是今天中国人创造的艺术作品,能够在走进博物馆,能够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所享用。

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浩

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浩也认为:“在博物馆中展出当代艺术实际上是传统与当代在进行一种对话。一方面我觉得作为一个博物馆人,怎样传承过去,同时让中华的优秀文化能够得到发展,这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的文化机构,公共文化的产品,需要通过当代艺术在博物馆的空间里面的呈现,使得观众能在博物馆的公共空间里面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清华大学关东海接受采访

邵汉强接受采访

清华大学关东海也提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当代的文化就是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它好好地吃透。”邵汉强也认为“如果传统通过跟当代艺术结合,跟当代的思想观念结合,然后被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这样的传承才是最有效的最有用的传承。”

 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能够焕发怎样的活力,不妨到现场亲自体验一下,顺便别忘了打卡“网红”博物馆苏博呀。(图文/孟媛)


现场嘉宾合影

研讨会现场

苏州博物馆内部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