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当代艺术中心
2019年4月13日,展览“相映成趣”在北京798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展出了戴丹丹、邱宇、万朵云、曾谙艺、郑达5位艺术家的作品。此次展览以互动性和趣味性为主题,试图调动观众声、色、闻、思等多方面的感官体验,找到趣味与哲思的结合点,既充分展现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也让观众能在展览空间中收获感官的愉悦,亦或进行内观和思考。
展览现场
相映成趣,在此次展览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本体的形式呈现。克莱夫·贝尔曾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概念,认为艺术本身是自洽的,有独到的内部精神之所在,无需通过客观物象和文学叙事进行转化。面对形式趣味,观众的感知是自主且直观的,是精神性的互动与交流;二是艺术作品与空间、观众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语境的转变,空间、环境、媒介都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观众亦能直接参与艺术作品的互动。
展览现场
趣味性是艺术作品生效过程的偶然性和复杂性。将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置于同一空间,形成作品间的对话,便能将作品自身以及作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趣味性最大化的呈现出来。艺术家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偏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也因之形成了艺术纷繁复杂的景象。从对声音的敏感到对空间形态的考究,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回应到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艺术能够从“无用”的角度切入,完成个人经验与社会语境相结合的表达。
展览现场
相映成趣,旨在作品,亦在关系。通过此次展览,艺术家、作品、空间、环境与观众将建立起一种相互观照的关系,并在这种观照之中各自独立。
展览现场
开幕现场,艺术家展示了不同作品的生成模式和交互方式,从体验性的空间装置到声音互动装置,展览尽显艺术的形式意味和观念创新。戴丹丹的作品以织带作为材料进行创作,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充满形式趣味,并对观众开放体验区,具有很强的参与感;邱宇与新加坡艺术家Jade Yeo合作的作品《碰撞》,结合影像、声音和色彩装置,实现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以表现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万朵云的作品独踞一隅,略显工业感的雕塑装置在色块空间中既表现出形体的有趣,又因这些异形雕塑营造出一定的仪式感;曾谙艺的作品则是进行科技化的仪式模拟,现场的声音装置不时发出带有科技感的声音,结合程序不断生成的动画影像,共同构成艺术家所构想的仪式现场;郑达的作品实现了机器程序作品的自我生成,两个光标在屏显上不停追逐,一面制造痕迹,一面抹掉痕迹,且因外界声音的干预作短暂停留,最后留下带有时间记录的运动痕迹,既是程序的创作,也是展览空间的创作。
展览现场
曾谙艺,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擅长编写计算机程序以生成动画影像、电子音乐、灯光装置、剧场投影等,作品与观众建立即时互动关系。在那边实验剧团担任戏剧构作、交互多媒体等工作。作品曾在OCAT上海馆展出。
艺术家曾谙艺
《仪式模拟》 曾谙艺 程序生成动画影像、铝板 尺寸可变 彩色多声道立体声 无限时长 2013年
戴丹丹
1979年 出生于中国北京,2002年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艺术本科学位。2004年 毕业于英国威尔士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
艺术家戴丹丹
《矩阵之祷告室》 戴丹丹 弹力带、铁网、铝合金 300×300×300cm 2019年
《墙》 戴丹丹 弹力带、铁网 270×200×90cm 2018年
邱宇
生于河北秦皇岛,现生活于北京。
2012—2016年 中央美术学院 数码媒体工作室交互方向
2005—2009年 中央美术学院 动画系
2001—2005年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艺术家邱宇
《Collision》 邱宇、Jade Yeo 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5年
万朵云
1992年 生于中国湖北,工作生活在中国北京。
2015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中国北京。
艺术家万朵云
《纪念碑1号》、《纪念碑2号》等组雕 万朵云 金属 2019年
郑 达, 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创立者。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DMA)主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CPI研究员。艺术工作聚焦于跨媒体互动艺术,其创作轨迹映现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游戏艺术、互动艺术、机械装置、媒体剧场等。创立的“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
艺术家郑达
《生成的线索》 郑达 互动影像装置 40×60cm×4 2015年
现场观众们积极参与作品的体验与互动,感受不一样的观展方式。此次展览过程中,成当代艺术中心与旗下美育平台成果美育还将合作推出与展览主题相关的美育体验课程,以美育与艺术展览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感受,也以此丰富儿童美育的教学体系与方式,开发艺术家、艺术作品、展览、美育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寻求更多艺术与大众相结合的可能性。
成当代艺术中心的成果美育教学空间
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5月19日。
(图片来源:成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