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福庆
|崔福庆 , 河北唐山人,现任教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教研室主任,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书画研究院画家。1987 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7 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中央美院唐勇力教授。北京重彩画会会员、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秦皇岛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美术作品大展,多篇论文及作品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
纵观工笔画的发展,我们感悟到了新时代、新观念、新表现的艺术状态,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多元绘画格局。在多元的审美观念下,创新理念不断被注入,当代工笔画家在现代工笔画领域进行了多样性的追求与探索,在一脉相承的延续中,打破传统的表现样式与程式化的束缚,在创作思想和表现形式上逐步远离固有模式,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开创出工笔画新的审美观念与表现语言,在“两端深入”中不断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新的现代工笔画面貌。
“工笔画写意性”的概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先生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提出来的。我 2004-2007 年在攻读导师唐勇力教授研究生时,认真研读导师的作品及教学思想,在恩师的指导下深受启发,逐渐感悟到先生的教学与创造精髓。导师创造了虚染法和剥落法,读先生的《唐人马球图》、 《敦煌之梦》系列等大量经典作品,清晰地感受到写意性在作品中的呈现,写意精神的注入形成新的表现风格,为写意性工笔发展开拓了无限表现空间。工笔写意性借助于写意水墨画的渗透性特点,在水墨写意绘画过程中,虽胸有成竹,但在水墨渗透过程中还是有不可遇见性的效果,在灵感生发中有不可想象的绘画表现效果与审美价值。写意的似与不似的意象造型表现,使画家的情感、修养、悟道都通过笔墨来表现更加淋漓尽致。主客观的笔墨与造型的生发,象外之象意境表现、传达出了不似之似的审美价值。“意”字贯穿了中国文化精神,如何把握“意”是在通过主观“意象”的笔墨及书写性,把主体对象的形态特征高度提炼、概括出来,在描绘客体物象的“神韵” 中寄寓画家主观的情感和理想。写意性书写性的笔墨技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画家的主观心迹,但仍要通过借助对客体具象真实的描绘才得以实现,也是“写心”的过程。写意性工笔正是在解决工笔写实具象中加入 “写心” 的书写性笔墨, 创造了新的表现方法,这正是写意性工笔的意义所在。
工笔写意性离不开新的造型观念,造型观念的培养是写意性工笔画的基础,西方造型观念的影响并借鉴吸收,为开拓现代工笔画的表现创造了无限空间。“两端深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在继承中国绘画传统中融入西方绘画观念,创造出新的中国画表现形式是非常可行的方法。近百年来前辈艺术家为之探索,硕果累累的当代绘画史,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的徐悲鸿、林风眠等留洋归国的画家奏响了“中西融合”的序曲,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探索笔墨与西方艺术观念在不同方向上的融合,蒋兆和的《流民图》就是中西融合的经典力作。用传统的笔墨,融进了西方的造型观念,从造型的结构、解剖、透视中,创造了新的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那段水深火热苦难的中国历史,成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是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影响至今。
工笔画写意性造型的基础是线性素描。线性素描与线描的区别就在于“线性”是解决人物画造型形态的关键,是借助解决透视、人体结构、比例等理解认识的基础,是对人物的形象、衣纹、形态形式的探索与深入的研究,在对造型形态的把握、观察中发现其独特造型语言,不同于其它具有个性化的认知并再现,是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中,抽离出的物化形态和情感表现,是“象外之象”、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迁思妙得” 的过程,也是认识表现造型的过程。
一言以敝之,工笔画写意性的实践意义在现实表现中有其独特的探索实践意义,在于它打开了新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了新的语言。“意”由“心”造,“意”自“心”出,工笔画写意性的创造并非一蹴即可就,一触即可发的,而是主体与客体水乳交融为一体的长期修炼磨砺过程,在实践中生长出新的表现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