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博物馆不是艺术品仓库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27 16:54:04 | 出版社: 《收藏·拍卖》杂志

博物馆不是艺术品仓库

《收藏·拍卖》:上海博物馆在2012年刚刚度过自己60周年的生日,这60年里上海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和馆藏陈列体系有什么变化?陈燮君:上海博物馆在1952年底正式开馆,2012年刚好60周年。其中几易其址,从建馆初期在南京西路旧跑马场总会,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式搬进现在总面积达39200平方米,寓意“天圆地方”的人民广场新址。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变化,在建馆初期,上博的机构设置仿照苏联博物馆模式,采用三部一室制,设立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办公室,而基本陈列是按历史时代分设史前时期、商代、西周到近代工艺品等十大陈列室,集中反映中国历代艺术发展的概貌。现在,上博主要分为青铜、陶瓷、书画、工艺等学科部门,藏品大类21类,设置学科研究部门、业务部门、党务行政管理部门共21多个,包括考古部、典藏部、实验室、修复室、教育部、信息中心、文化交流办公室等办公部门和相关的业务部门。整个机构设置和上世纪50年代建馆初期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收藏·拍卖》:有人认为博物馆的陈列馆藏常年不换,大部分藏品都不见天日,博物馆是一个艺术品仓库,您怎么看? 陈燮君:博物馆并不是艺术品仓库,博物馆运作有自己的规律,任何一个国际上大型博物馆都不可能把所有藏品通过陈列展示出来。以上海博物馆为例,现在设有古代雕塑、古代青铜、古代陶瓷、暂得楼陶瓷、历代绘画、历代书法、历代玺印、少数民族工艺、明清家具、历代玉器和历代钱币共11个专馆,另外有三个展览厅。藏品方面,除了87万件参考品,上博有超过14万件国家一、二、三级藏品。陈列展品的数量大约占总馆藏的1/10,这是符合博物馆展示规律的。以书画为例,珍贵书画对光和温湿度等环境问题非常敏感,因此对书画展品的保护制约了陈列的时间,因此一定是轮换展出,一般以半年或一年为期限。上博是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和工艺为主,像现在这样将1/10的藏品拿出来展示并不断更换,是很正常的。

研究能力、策展能力和与国外博物馆合作能力体现了博物馆的重要的竞争力

《收藏·拍卖》:过往对博物馆的关注在于馆藏的数量和质量,但近年似乎更注重博物馆的综合实力?

陈燮君:对。研究能力、策展能力和与国外博物馆合作能力对于博物馆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博物馆除了有丰富的馆藏外,专题展览也深受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的欢迎。专题展览的筹备时间大部分都超过2-3年,有一些甚至需要6-10年的时间。很多观众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展览要筹备这么久,其实大量时间用于研究和展览的前期准备工作。一个展览的研究工作除了上博的研究部门的参与之外,还有文物借展机构的专家共同参与。

  60周年的特展之一“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大展”便是一个例子。这个展览事前筹划了10年之久,除了上海博物馆藏的十多件元青花瓷器,还包括了来自土耳其、伊朗、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国内文博、考古机构的收藏,参展机构达30余家,总数90余件。许多国外展品是首次来到中国,而国内部分展品也是首次公开露面。

  元青花在近五六十年来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从渊源来说时间更长一些。在五六十年前美国的学者就对元青花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找到了被称为标准器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奠定了研究的基础,所以这些年来元青花在国内外都是研究的热点。从瓷器的收藏来说元青花并不是大众,有些主要的博物馆可能一件元青花藏品都没有,但是上博就有十几件元青花藏品,其中五六件特别好。上海博物馆经过十年的筹备最终呈现了本次展览。我们邀请国内外的元青花藏品共济一堂,进行了一些梳理。为什么会形成元青花热?元青花藏品到底有哪些代表作?“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元青花在世界范围内存世作品也就300-400件,上海博物馆有责任用一流的展览去回答这些问题。当然展览筹备过程并不容易,为了保证展览质量,在研究上投入大量精力外,部分展品要从国外运来,路途遥远,借展方有很多的考量。向国内文博机构借展也要千方百计,调动了各种渠道和积极性才得以如愿,上海博物馆得到了各借展博物馆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当然这也得益于“元青花”主题的策划非常具有感召力。大家信任上博的研究实力。上海博物馆的每个展览都不是临时起意的,像这次展览虽然许多国内外的展品都是首次公开露面,但是上博对元青花有长期的研究。元青花是有绪流传的,有迹可循,显山露水,因此当我们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其实早就已经知道要去哪里找展品,由此可知研究能力、策展能力和与各博物馆的合作能力对博物馆来说十分重要。

  

让古代文物与当下连接是今天博物馆的职责

《收藏·拍卖》:可以看出筹备“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在,上海博物馆是否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和展览规划?陈燮君: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我们的展览有一个3+1模式。所谓3+1的3,一个就是对人类古文明的展示,这一点经过近十年来基本上把框架建立起来;另外一个指的是中国边远省份和文物大省的珍品展,这十多年来上博举办过西藏展、新疆展、内蒙展等,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第三个就是精品展、极品展,像三次国宝展、元青花大展都属于这一类。3+1中的1指的是利用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优势策划的展览,比如说甲骨文、顾绣、竹刻等展览,这些馆藏精品展近几年举办得非常成功,有的展览也得到了兄弟省市博物馆的加盟和支持。上海博物馆已经按照这个模式成功地走了十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展览业绩。

  有人认为博物馆只守着一些不变的馆藏陈列,观众在进入一两次后就失去了再次进入的吸引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经典的东西永远是稀缺的。别说是专家,就是作为爱好者,也是常看常新的。同时馆藏作品并不是长期摆放,而是轮换更替的。更重要的是上海博物馆每年都有非常好的主题展览。在展览中,上博努力把陈展置身于历史的本源,把它放在历史情境当中去加以展示。通过一些展示手段,比如灯光处理、展架处理、展柜处理,还有包括文化符号的提炼,都力求给人一种文化现场的感觉。因此,用现代的研究方式和新的展示形式展现古老的文物,可以让古代的藏品焕发新的影响力,与当下连接,不断吸引观众再度进入博物馆。

  《收藏·拍卖》:还有什么是今天博物馆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陈燮君: 传统博物馆的三大功能,一个是收藏、征集、保管的功能;第二是研究的功能;还有就是社会教育的功能。未来在这三大传统功能的现代化方面上海博物馆还要继续努力。什么叫“传统功能的现代化”,指的是:第一,是借助于高新技术的收藏征集保管功能,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保护好古代文物,将它们传承下去;第二,是形成自己学科发展优势的研究功能,发挥自己的强项,做更深入的研究,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第三,是面向现代社会的社会教育功能,将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变得更丰富,使博物馆的展览更受观众欢迎。围绕着这三大传统功能的现代化,上海博物馆近几年正在积极探索。另外一个就是观念的现代化,什么叫“观念的现代化”?比如多少年来上海博物馆都是以物为重,博物博物,一个是“博”,一个是“物”,以往的观念是要求博物馆应有丰富的藏品,今后当然也不可能不以物为重,但是除了以物为重外还要加上以人为本。传统博物馆,像上海博物馆这样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还是要强调实物性,但是现在还要有现代化手段的加盟。博物馆要重视外事工作,但这些年我们觉得还是要提升,需要升华到文化交流这么一个新的理念。以往我们说靠人事管理,这些年也在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原来博物馆强调人防、技防、物防,安全保卫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提出了新的平安建设的理念,这个内涵要丰富得多。上博多年来获得捐赠者捐赠的大量藏品,一般公众可能认为只要保管好和展示好这些藏品就可以了,但上海博物馆提出要善待收藏家,如果收藏家或者捐赠者家属有什么困难,我们会竭力提供关怀与帮助。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继续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博物馆礼品的开发、博物馆信息化工程。还有公共教育,包括举办高端的讲座,上海博物馆除了出版展览图录外,还会推出许多教育性读物,博物馆的未来在很多新理念的引领下依然有大的作为空间。

上海博物馆外观图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大展”现场图,图中瓷器为标准器“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大展”现场图,瓷器不能摇晃,为此布展花费大量心血,展示柜的中心用钢筋直接连到地面,但是从表面看不出来,经过外装饰后依然晶莹剔透

上海博物馆陈燮君馆长

 

(采编:蒙丽诗图:上海博物馆)

下一页博物馆的经营之道上一页节选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拍卖》第1308期
· 博物馆不是艺术品仓库
· 博物馆的经营之道
· 正方形的轻逸:摄影大师的跨界之旅
· 长沙窑随笔之双鱼榼
· “丹青圣手”罗星桥
· FBI艺术犯罪组创始人:罗伯特·惠特曼
· 从少励画廊折射的香港画廊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