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存在与虚无——谈蔡广斌内心视觉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07 17:09:01 | 出版社: 《东方艺术-大家》杂志

《江湾03》水墨影像-2010

另一个蔡广斌,是以群体精神而存在的,他将个体存在的虚无与集体进而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他企图用作品直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哲理性的思考和观念的呈现来表达现象之后的匿名性力量。他取材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批判当今社会沦丧的价值观,以他者的当下姿态反映集体的、社会存在的异化。在《热点2010》系列中,艺术家选取了学生压力、自杀,扫黄,城市居住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将生命虚无和个体选择的对抗性置于冲突的中心,是什么使得现在的生活变得如此压抑?艺术家以一种忧患的姿态去体悟今日社会生活的压力与孤独,或许人的社会存在自始至终都是苦闷的、悲观的,无可奈何的。《热点2010A》表现了这种生存的无奈,作品中处处散发出一种贾科梅蒂式的虚无,不同的是,传统水墨自身的材料特性和影像并置的表现力使得这样一幅作品更具有一种真实。淡墨自身所晕化出的雾霭般的气息很适合这样一种情景的表达,四处弥漫的感情色彩实则是艺术家自身的情感空间,这是艺术家的个体意识和社会的集体意识的一个交集,或者说艺术家在集体虚无和迷茫下寻找到的自己。这是一种静观、悲怜的艺术图式,但毫不冷漠。相反是一种无限的责任感。人必定处于孤独、烦恼、绝望的存在状态,人需要的是去重新发现他自己。

蔡广斌正是这样不断的徘徊于个体和集体之间,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提炼为哲性化思考后的图式,画面背后是艺术家强烈的个体精神和表现主义气质。在这里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笔墨的神话,一切材料和技法都服从于表现。这是一种很真诚的创作方法。

正是出于对当代水墨的一些思考,我认为蔡广斌的作品是出于个体对存在的思考,是一种表现性和煽动性很强的精神绘画。从而,我不认为作品中的水墨语言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因素。也不认为作品中影像与水墨的并置是某种探索影像和水墨边界的尝试。更不认为作品中诸如《堆积》系列的水墨拼贴、多画面的自由组合是一种类波普的、甚至商业性的创作样式。我认为,这些在蔡广斌的作品中都只是服从于整一情感的技法手段,并不具有独立性,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下艺术家所要表现的真挚另有所指。正如蔡广斌所说的那样:

“我关心的是图像的直接与视觉心理所产生的精神作用,如我的作品既有历史化的经典图片的再次创作,也有更多的使我被自然场景感动后或与我的自我精神相吻合后的独立拍摄的图片,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这些影像首先是自然与社会化的或现实心理化的与当下人文思绪有紧密的联系。影像的运用在我的作品中都是与水墨形式并置的,它们从心理上与艺术形式相吻合的水墨图像相并置之后便产生了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即作品的本身空间与观者的心理空间延伸化,人物表情与空间意识重叠后,作品的含义显得更加深厚了。”

“精神提升到它自身”,对人生价值观和存在意义的思考才是艺术家所重视的,这也许就是蔡广斌笔下的一条公路、一抹江湾、一池湖水。很少有艺术能将水墨材质的深沉与忧郁发挥的如此感人,并将绘画与影像结合得如此紧密——亦真亦幻。

1  2  


下一页节选上一页加布里尔•库里:“剩余”的价值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东方艺术大家一月刊
· 谭平:抽象即自由
· 王璜生:美术馆,知识产出与互动的试验场
· 谢素贞:观众的共鸣才是美术馆的幸福
· 微观点@美术馆
· John Lydon在恶习天堂
· 加布里尔•库里:“剩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