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于凡:置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15 13:35:21 | 出版社: 《艺术生活快报》杂志

上海女孩

记者:我们看到您的作品有几种不同的材质,包括铸铜、玻璃钢,那么您觉得材料在作品的表现上起什么作用呢?

于:在材料上我的手法还是挺一致的,早期是翻玻璃钢,近些年一般都是铸铜。在09年的时候发现汽车喷漆很有当代的感觉,就想到了用汽车喷漆来做马,后来的几年一直在尝试喷漆着色都有什么可能性。到了这两年,我基本上去掉了这种时尚感、平面化,反而做得有点像陶瓷了。像最近这件《包裹的马》,对我以前来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在做完以后给它包上塑料布,为了保湿,但是忽然发现包了塑料布之后,我构思的形象还在里面,而且还出现了一种情绪,不可控的东西,不是说我的手可以做出来的,这是一个大突破。然后我就蘸了树脂直接带着塑料布把它翻模铸铜,出来的东西我到现在还会经常盯着它看,因为它有一部分不是我做出来的,不是我脑子想出来的。

作品

 记者:很多人从您作品的形式上会联想到贾科梅蒂,而他在阐释他的作品时说是“一种超自然的孤独”存在,您对雕塑的理解是说“本质是忧伤的”。那么雕塑作为一种相对来说更为立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承载艺术家的情感方面与其他艺术种类有什么不同?

于:贾科梅蒂其实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孤独,他不是为了审美而做、不是为了雕塑形式而做。他的素描也是这样的,他受胡塞尔的现象学影响,一直在找表象后面的真实,只是用线条或者雕塑建构起来的,对他来说雕塑就是在做一个课题、一个剖析,他一直减,看能减到什么程度。他做作品不是为了什么形式的好看或者说呈现孤独,这个他都没想过。在国外很多大师都有这个问题,他不是为了作品而做作品。所以那个孤独是附加的,不是他要的。对我来说也是这样,不是为了呈现孤独,这没什么好说的,所有人都孤独。我说雕塑本质上是忧伤的,是说它的起源就是墓葬,特别是中国雕塑,所有雕塑都在墓里面。雕塑本质上就是带有纪念性、带有悲伤气氛的。再一个问题就是说我的作品为什么是拉长的。从审美上我挺喜欢中国魏晋时期的作品,魏晋的作品比较修长,比较简单。不是说我刻意追求什么风格,我就是看着这么长才舒服。我知道真马有多长的腿,我要做的不是真马,不用管这套。我的后盾就是中国的雕塑,是“造”,这样做起来才有意思。

作品

记者:所以,您更多的不是再现而是再造?

于:对,这个造呢,不是形式上的。西方用透视,我们是散点,这个都是表面,主要的是最终要的东西,是作品周围的事情,或者说是天上的事情,我觉得是这样一种审美,不是形式上。如果只是像西方一样为了作品本身的形式,肯定很难,我觉得无路可走,因为形式只是个形式。

1  2  3  


下一页谢东:赋形瞬间之美上一页采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生活快报》123期
· 于凡:置上
· 谢东:赋形瞬间之美
· 谶语舞者——解读霍守义的雕塑艺术
· 建筑“时装”化时代
· “寒冬”中的应对盘点嘉德、保利、匡时2012 年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