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人性与灵性之间的呼吸——为何抽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15 16:35:12 | 出版社: 《艺术虫》杂志

 

马瑟韦尔油画作品

从尼采、海德格尔开始的“存在的价值的剥离”到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的“在差异的尖锐性中激活感觉,使其去感觉不可能的事物”,只是命中了抽象艺术的半个靶心,也即“形而上学之后,个人的真实性及其限度是如何可能的。”如若加上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抽象模型。回到中国的情景中,是很有实现的可能的。虽然中国没有建立于纯正的宗教信仰基础上的“整一性”,我们的儒家传统的政治人伦关系所希求解答的不是诸神之争,也不是人——神单向度的指涉关系,但其所面对的天、地、君、臣关系的复杂性同样存在一个垂直维度。只不过在漫长的君权社会中,弱化了上下垂直性,最后在我们手中几乎是留下了一个平面。这也为当下不少艺术家提供了投机抽象的机会。中国的抽象艺术家在面对马列维奇的时候,几乎是束手无策的,而在面对波洛克、马瑟韦尔时,却会产生呼吸的共振,总能找到似曾相识之感。今天中国的水墨界已经呈现出这种艺术生态。但是,我们仍然疑惑这种抽象倾向会不会成为一种文人避世的手段,会不会成为意识形态愚民的工具。今天支离破碎的艺术形态、多元的艺术诉求里却缺少真正高度上的精神统一,对中国抽象艺术的兴起我们仍然持着一种不安和恐惧,我们不知道它能否寻找到在这个国家里的灵魂归宿。因此,我渴望一种呼吸,介乎于人文主义和灵知主义之间的呼吸,虽然这种呼吸是典型理想主义和折中主义的,虽然杜尚用他的大玻璃嘲讽这一举动,但是我想这是中国抽象最可能的道路。

1  2  3  4  5  


下一页中国抽象:“趣味”和“未知数”——专访王小箭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虫》第十期
· 中国抽象:“趣味”和“未知数”——专访王小箭
· 没有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就不会有抽象——对话何桂彦
· “文化态度”——中国抽象的理由——对话杨卫
· 抽象艺术,灵性维度的严重缺失——岛子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