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瓷烧制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青瓷窑系。从创烧至今,窑火相续,未有间断。主要分布在浙江省龙泉市境内诸乡镇,周边县市亦有烧制,但以龙泉境内最为丰富、典型,所以命名为龙泉窑青瓷。创烧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历经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历代皆有烧制,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的窑系。所以遗留下来的青瓷烧制数量多、范围广、堆积厚。是我国窑址分布最广的窑系。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龙泉窑青瓷遗址有500处。以大窑龙泉窑遗址最为典型、集中,有五代至明代的126处青瓷烧制遗址,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瓷器又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商品,龙泉窑以其美观、经济、实用等优点远销四大洲,是我国对外传播范围最广的窑系。
图十二 民国龙泉窑青瓷鼓罐
龙泉窑青瓷从南朝创烧以来至唐、五代。受到当时影响力最大的越窑青瓷影响,及周边的婺窑和瓯窑亦对其有影响。在北宋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烧制风格,并且进入了皇家视野,据宋代叶容的《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从上文可以知道龙泉窑在北宋已有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力,但是质颇粗厚,未被朝廷纳入官窑烧造场地。但宋氏南渡,定都临安以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促进了江南地区各种手工业的发展,相距京师不远的龙泉县窑,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时期烧制出窑的青瓷,制作精细、釉色滋润、器物完美,应该说是龙泉窑青瓷烧制的最高峰。其中还受到北方汝窑的影响,创烧了有别与一般白胎青瓷的黑胎青瓷,俗称哥窑。元代政府对外贸易为之开放,促进了龙泉窑青瓷的外销和发展,并且烧造数量大于南宋,从新安海底沉船的信息来看,在两万多件的瓷器当中,龙泉窑占了一万七千多件,说明龙泉窑青瓷是元代外销瓷器的主要窑口。明代的龙泉窑青瓷依然风采依旧,为洪武、永乐、成化等朝烧造宫廷用瓷。 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十四)》“窑冶、陶器”条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州府、处等府烧造。”又据成化帝于天顺八年正月二十二发布的《即位诏》记载令:“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造完者照数起解,未完成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从以上资料记载可以得知,明代宫廷在龙泉烧造青瓷,无“官窑”之名,也应有“官窑”之实了。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大文博学院、龙泉青瓷博物馆,对大窑龙泉窑遗址的枫洞岩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证实了以上记载,出土了大量元明时期的青瓷标本,其中有五爪龙盘等器物应当为宫廷使用,并出土了带“官”字款火照。对研究明代龙泉窑青瓷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清代的龙泉窑青瓷可以理解为由盛到衰的一个时期,但未停烧,龙泉境内的孙坑、木代口(木袋口曾芹记龙窑建于清光绪年间)延续在烧,但此时烧造器物釉色不佳,已难充雅玩。民国时期属于龙泉窑的传承时期,龙泉县境内的西乡地区(八都、上垟、宝溪一带)烧制仿古瓷,由于产品质量较高,xxx烧制东西送当时总统蒋介石,并授 “精艺瓷坊”。并研究龙泉窑青瓷的专类书籍,为今人研究龙泉窑青瓷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主要书籍有:当时龙泉县县长徐渊若得《哥窑与弟窑》,宝溪乡乡长陈佐汉的《古龙泉窑宝物图录》,我国著名田野考古学家陈万里的《瓷器与浙江》等一系列书籍内书写了大量关于龙泉窑青瓷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批复下,龙泉窑开始恢复生产,在上垟设立国营瓷厂,所烧器物美观大方,作为国礼用于外交赠送四方宾客。(图一、图二)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吹遍大江南北,青瓷烧制逐渐从国营走向私营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态。终于在2010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授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唯一的陶瓷类项目。(图三、图四)(全文见《文物鉴定与鉴赏》第二十五期) |